加到我的最愛 設定為首頁
 
 │ 倍思特文訊
 │ 親子資料
 │ 師生之間
 │ 狀元們的滿分祕密
 │ 逆境勇士
 │ 鮮師趣談
 │ 人生智語
回首頁
bk 家長園地 > 親子資料
bk
bk
bk
bk
bk外包或自救?學好英語,從家庭出發! 
 
bk
bk
bk

文/顧景怡

親子天下教育特刊-教出英語力

 

 

剛讀一年級的謀謀,某天放學回家,滿臉愁容問媽媽,「老師說,先學先贏,你以前怎麼都沒讓我補英文?」原來,上小學前從沒補過習的他,一上起英文課,眼看許多同學補過習、懂得比自己多,特別感到挫折。

「老師和小朋友不知道,你兩歲就會騎腳踏車,還看了好多好多的故事書,這也很棒啊。」媽媽安慰謀謀,但似乎發揮不了多少作用,「可是老師說,先學先贏啊!」他依舊陷在落後別人的陰影裡。

英語教育從國小五年級、三年級、一年級不斷向下延伸,但還來不及看見成果,父母與孩子便先嘗到苦澀與焦慮。

無論「先學先贏」,還是「別輸在起跑點」,在還沒被證實為真理前,就轉成咒語揮之不去,時時縈繞家長心頭耳際,即便是英文專家也難逃一劫。

在台灣英語教學界,無人不曉亞洲大學應用外語系主任張湘君,她曾藉一篇轟動社會的文章〈對不起,我錯了〉現身說法自己在敦促女兒英語學習上所犯下的錯誤。

她曾想讓女兒漢娜,不移民就有口好英語,於是讓女兒學齡前的教育,無論學校、家裡,完全浸泡在英語中。
漢娜的英語的確學得很好,但自我認同卻遭威脅。她的中文洋腔洋調,聽起來很怪。她也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對西洋文化如數家珍,對中國的端午、元宵則全無興趣,」她在台灣土生土長,思想舉止卻像個小老外。

 

語言有多種層面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外語中心前主任廖一芳,也與張湘君有類似的經驗。女兒出門在外都說英文,請其他小朋友讓路就說「Excuse me.」請人家站起來就說「Get up, boy.」卻發現對方聽不懂、毫無反應,而感到挫折。

「我忽略了語言發展中幾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即語言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層面。」她曾為文坦承自己的做法失當。她還寫道,學好外語絕對值得鼓勵,但觀念與方法要正確,盡量不要讓孩子在受教與成長的過程,因為學習某種語言而產生自我認知與文化認同的偏差。
父母或許應該先問,為什麼要孩子學外語或英語?

英語是萬用插頭,但不是電源

台灣的家長,不只認為學英文會使孩子的人生變得更好,他們也堅信,學好英文,就是搶得國際化的機先。
不過,《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書裡有段話卻提醒,英文像個可以行走世界各地的萬用插頭,但我們不能因此以為電的來源就是這萬用插頭,「事實上插頭不能供電,英語也給不了思想和創造力。」

兒童語言學博士,也是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顯達不斷強調,學英文要認清目標。
他以歐洲為例,歐洲人認為,語言是社會活動,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此外,學英語或外語是個人在國際間移動、行動的一種能力。因此,每個人應該就個人的行動,去了解學習外語的目標。
例如想就業,就要學職場英語;正在受教育,就要把英語當做學習知識的工具等等。

「在歐洲地區,學語言不是為了增加考試升學的分數。他們學語言不需花這麼多的時間,他們清楚自己的需求、目標,然後該用什麼方法達成。」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也是文學院院長張武昌說起三年前隨教育部歐盟英語教育訪視團到歐洲當時,最令他感動的經驗是,他隨口問一個小孩為什麼要多學一種外語,那孩子回答:「I can understand it´s people and culture.」(我要了解他們的人民與文化)。
台灣的父母老是擔憂孩子的未來,卻看不到現在;老是在意贏與輸、老在畫對手,卻不知對手是誰。同樣身為家長,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林文淇特別語重心長。

「你只要學了就贏了,不要去計較到底贏誰,」他說,應該跟孩子強調的是學英語的意義,讓他感到有趣而喜歡學英語,讓孩子感覺自己正在做的事很值得,而不是灌輸他們,學了英語將來就如何如何,永遠活在未來裡。

家長愈常指導、孩子成績愈好

家長該關注的當下還有一點:當你為孩子英語成就憂心如焚的同時,是否有付出相對的時間照顧孩子的英語學習?
政治大學英文系教授吳信鳳與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張鑑如,曾針對台灣二十四個縣市、四百三十二所國中小學班級學生與家長進行調查研究,令人訝異的是,經常參與指導孩子英語作業的家長只佔9%。
同一個研究裡也發現,家長指導子女學習英文頻率愈高,孩子在校英文成績愈高,不只如此,國文以及總成績也明顯提升。

張鑑如認為,孩子無論學習哪種語言,母語也好、外語也好,家長扮演的都是關鍵角色,他可以從與孩子的互動中,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

她呼籲,「再忙也要花時間陪小孩,讓孩子感受父母的重視,」特別是程度低落的孩子,父母更要參與。孩子的英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它透露的可能是,整個學習遭遇困難。

教育部發行的《親子共學英文父母手冊》裡,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寫了這麼一段美麗的話語:「當親子共同學習時,就是父母和子女用他們的時間當纖維,共同編織他們這個家庭的願景」
陪伴孩子、與他們共學英文,無關乎父母本身的學識與能力,重要的是時間與態度。

台北市志清國小老師徐澤佩的班上,便有個淳樸而感人的故事可供證明。
徐澤佩負責的補救教學班級「快樂英文班」裡,有個小四的女孩,原本英文成績慘不忍睹,但接受補救後,有次考試大幅進步,考了九十分。
這個女孩的家庭食指浩繁,六、七口人,全靠父親一個人的收入養活。而她的母親是個學歷不高、平凡而忙碌的家庭主婦。

考試後不久,徐澤佩一見到女孩的母親,連忙告訴她這個好消息,她先是客氣地向徐澤佩道謝,但接著話鋒突然一轉說,「可是老師她很煩啊,我連中文都快看不懂了,她還叫我唸英文。」

原來,女孩為了複習功課,拉媽媽來幫忙。她把單字的中文先寫在一張紙上,然後要媽媽照著上面的中文唸,媽媽若唸「狗」,她就可寫下「dog」,若唸「黃色」,那她就可寫下「yellow」,如此不斷練習。
再怎麼不懂英文,還是可以找得出辦法,幫孩子的忙。

新竹市三民國中英語老師傅惠美,在近三十年的教學經驗裡體會,父母若能與孩子站在同一個起點開始共學英文、一起體會學習的困難,就能有更多的同理心,接納孩子遭受的挫折。

幫孩子建立自信

佳音劇團第二屆表演,改寫自《綠野仙蹤》的「歐茲王的寶藏」劇裡,有個懦弱獅子的角色,由一位當時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擔綱。

劇中,獅子獲得勇氣後必須宏亮地「呵!呵!呵!」仰天大笑三聲,偏偏這個扮獅子的孩子個性十分溫和。排演時,導演不論怎麼引導,他就是笑不出那股「氣勢」。

後來,他的爸爸想出一個有趣的辦法,那就是全家,包括媽媽、還有三歲的弟弟,誰要講話前,都要在句子前面家上「呵!呵!呵!」
陳秀智觀察,這個爸爸用全家「共同參與」的方式,讓小朋友在家人一起陪同練習的過程中,對自己更有自信。
「父母要知道,最重要的是,與孩子『在一起』,一起做些愉快的事,」中央大學副教授林文淇老師說,父母即使無法全程陪伴小孩學英語,至少在孩子作完功課、看完某本書、某部電影等等後,與他們分享,讓孩子有機會說說自己讀到什麼、看到什麼。

記得小時,最先學會的英語是父親教的每日問候,「Good morning」與「Good night」,而只有國小畢業、沒懂多少英文的爺爺也教會我「I love you」,即使他去世快二十年,但他說這三個字時的滑稽語調,卻永銘我心。

你要孩子日後想起英文,不堪回首,還是充滿愛與甜蜜的回憶?
該怎麼做可以點燃孩子對英文的熱情,卻不至於潑他們一盆冷水,或是心生恐懼?

bk
bk
 
 
回上一頁 bk
 
bk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倍思特美語資優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專業兒童美語教材研發  美語師資訓練  美語聯盟服務  
地址 :台北市南港區玉成街179號7F  電話:(02)2785-7533  傳真:(02)2654-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