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樣貌:快樂?不快樂?還是其他?
本文出處:sama 記事本
作者:sama
上星期我在硯硯的聯絡本裡收到老師的留言,老師覺得硯硯的語文能力不錯,建議他去參加北北基的國語文競賽。
我拿著報名表問了硯硯的想法,硯硯考慮很久,也和當過小學老師的阿嬤討論後,最後決定報名參加。
硯硯雖然熱愛閱讀,語文能力尚可,但依據我幼時征戰各式比賽的經驗來判斷,在這種區域性大型比賽的場子裡,不曾受過比賽訓練的他肯定不太出色。
因為這是他自己決定參加的比賽,我並不想介入,再加上我認為語文能力藉由比賽的突顯,實質上的意義不太大,也就更不願意要求孩子為比賽而特別準備。
決定報名後的幾日,硯硯在放學時跟我說:「媽媽,比賽的內容是造詞和造句,我想要每天各練習十個。」
十個造詞加十個造句?那麼多,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提醒硯硯:「那要花很多時間耶,你玩的時間就減少了很多,不會很煩很累嗎?」
硯硯想了想跟我說:「事情不是都只有好玩和快樂,我喜歡彈琴,但練琴有時也很煩啊。妳不是說做什麼事都要努力嗎?我想去比賽,當然要想辦法努力才對,而且變個方式練習造詞和造句應該也蠻好玩。」
最後,我答應配合硯硯的規劃,協助他練習造詞和造句。
硯硯的一席話,讓我有點小小的省思:當我們有強大動力想去完成一件事情時,無論路途中會遭遇多少困難,都不會是前進的阻礙。克服這些困難、投注更多的努力,皆無關快樂與否,僅是一種達成目標必經的過程。
周末,堯堯從學校拿了二張著色比賽的圖稿回來,一張給硯硯,一張自己畫。看著硯硯的均勻上色,他非常挫折。一邊畫、一邊跟自己生氣哀哀叫。我被他煩不過,跟他說:「又沒人叫你去比賽,不要生氣亂叫,不想畫就不要畫。」
堯堯抬頭大聲的說:「我畫不好,當然會生氣自己,可是我想去比賽啊,不能一邊生氣一邊畫嗎?」最後,他在不斷跟自己生氣中畫完這幅畫。
看著自己完成的畫,堯堯笑了,說:「跟自己生氣有什麼關係,我還是畫完了,你看很漂亮吧。」
我想起日前硯硯的話,再看看眼前的堯堯,學習不一定快樂,嘗試總是很令人挫折,但是,當我們努力克服了這些困難,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一切似乎都會不同。
最近,學習快樂與否一再地被提及,各種的看法與聲音皆有之。
基於媽媽疼愛孩子的心理,我一直是希望孩子可以過快樂的生活。但是,現實生活中,隨著成長而來的種種壓力,不是幫孩子建造一個無憂的保護罩就可以解決。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各樣的起伏變化,即使再大的挫折,我不曾喪志,也未曾失去信心。我總是樂觀的想著:只要努力,沒有什麼事做不到。
事實也證明:由衷想做的事,是不畏任何困難,不管時間長短,都會想辦法讓自己做到。
當硯硯堯堯出生後,我一直相信渴望與主動是緊緊相扣。如果我希望孩子過積極樂觀的生活,那麼不應幫他們安排平順的成長路,而是設法引發他們對生活事物的熱情。
有了熱情,就會點燃渴望,這是引領他們無畏懼主動前行的最大力量。
這幾年裡,我時常看著他們為一些小事一頭熱的投入,專注而努力地想要達成某些不可能任務。
這些天馬行空的事件在成人眼中不值一哂,不過,也許也就是透過這些細微事件的一再磨練,他們漸漸有了金剛不壞之身,面對挫折無所畏懼,一再的失敗也不怕。
正如他們說的:「我們想做和想學的每件事不一定都是快樂的,那有什麼關係,我們還是想要努力做做看啊。」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種學習的樣貌:在快樂與否之外,藏著更多其他的東西,學會努力、學會不畏困難、學會勇往直前。
當抵達目標時,他們會露出燦爛笑顏,此時,我心中會想:因此而獲得的滿足感和喜悅,是言語都無法形容的多吧。
(硯硯8ys,堯堯5.8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