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宜蘭夫妻在孩子四歲時就送去讀雙語學校,一位賣水果的攤販也讓孩子讀雙語學校,家長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一句「No Chinese!」台灣的英語焦慮從此蔓延開來。
文/林照真 2004年海闊天空教育特刊
「No Chinese!」
全美語課堂黑板上,寫著中英對照的幼兒名字,所有課程全部以英文進行,外籍教師告訴台灣孩子,「I can give you a star if you try.」。黑板上幾個孩子的名字旁邊,已經添上不少星星。
一對宜蘭夫妻在孩子四歲時就送去讀雙語學校,太太表示他們夫妻英文都不好,讓孩子提早學英文是為了他的未來發展。而且她看到別的孩子都已開始學了,心裡很急,自己的孩子怎能不趕快學?
佳美幼稚園主任劉玉燕也注意到在幼稚園附近賣水果的攤販,也是讓孩子去讀雙語學校,孩子放學時,家長就會問,「今天學了什麼?」每當孩子唸幾句英文時,家長的表情就顯得非常高興。
英語產業正發燒
台灣社會從民國八○年代後期開始出現英文浪潮,掀起陣陣英語熱。根據教育部社教司司長劉奕權估計,台灣的英語產業每年產值約為台幣二百至二百五十億新台幣之間,規模非常大。
因為這股熱潮,孩子學習英文時間也不斷提前。根據《天下雜誌》這次所做的調查,七七‧八%的家長覺得英語好不好對孩子的人生很重要;六一.四%的家長也認為,愈早開始學,小孩的英語會愈好。而目前小孩就讀幼稚園的家長,有八成的小孩在讀幼稚園或之前,就已開始學英語。(見一一六頁)
把孩子學英文的時間提前,英語學習的焦慮等於提前下放到幼兒階段。
台灣的英文焦慮,要從「不准說中文」(No Chinese)談起。從英語在全亞洲吹起一陣狂風開始,「全美語」、「雙語教學」在台灣就相當受到歡迎。
所謂「全美語」、「雙語」的幼兒學校大多有相當長的時間規定孩子只能說英語,「No Chinese」是主要教學原則。
因為全美語現象過於特殊,公共電視也從今年三月開始,在不同的全美語幼兒補習學校觀察記錄。導演朱賢哲看到一個孩子向外籍老師說他要上廁所,但是老師一直說,「I don´t understand」,最後學生只好不理他,自己趕快跑去上。
因為台灣民間幼兒學習英語風氣過盛,許多幼教專家不斷提出警告,學前階段是兒童培養價值觀、生活態度與習慣的最重要時期。過度的英語學習,會排擠幼兒其他方面的學習,甚至會忽略他們某些重要的發展。
「小學者」英語工作室總監吳惠玲提到,一個媽媽很後悔地告訴她,因為孩子上的是全美語幼兒學校,只注重英語,老師從來沒有告訴她,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奇怪,以致她的孩子行為異常,卻直到很晚才被發現。
影響孩子心智發展
另外,幼教界也不停地呼籲,幼兒教育最強調孩子的自主學習,但全英語或雙語教學只是單向授課,等於重回傳統權威教學的老路子。「將孩子放在一個只能用有限語言溝通的環境,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心智能力發展,」強調「我們學校不教美語」的劉玉燕指出。
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應用外語系主任張湘君去年出版「我的孩子不會講中文?!」一書,就是以女兒的親身經驗,針對全美語教學提出反省與建議。她因為捨不得孩子遭受這麼多不屬於童年的煎熬,才會堅決反對將英文做為幼兒每日生活學習的全部。
台中「慎齋小學」英語教師楊雅雯曾經在這類學校任教,她提到學校裡老師的處罰非常嚴格,對幼兒會強調「No Chinese」,在孩子心中,中英文間便漸漸出現不同的權力關係。楊雅雯說,「No Chinese」養成習慣後,孩子變成很喜歡上外籍老師的課,小朋友把他們看得高高的,覺得講英文比較高尚。
為避免英語補習與幼稚教育產生混淆,今年三月教育部要求以「補習班」名義立案的英語補習業者,必須註明「補習班」字樣,不得再以「幼兒學校」等名義混淆家長認知。劉奕權說,目前各地約有六至七成業者已依規定更名。
但即使政府要求正名,幼兒的英語補教市場似乎未受任何影響,家長一心追求英文,極少思考太早學英文到底對不對。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吳信鳳表示,美國知名學者凱薩琳.史諾(Catherine E. Snow)已明確指出,一般人以為「年齡小的孩子學外語可以學得又快又好」或是「年齡大的孩子和成人不容易將外語學好」,其實只是民間信念,並未經過嚴謹的科學檢驗。史諾更指出,認為孩子學英語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想法,只是一種未經證實的迷思。
「聖傑生」美語補習業者譚永慧也指出,提早學英文可能在口語上會有差別,但年紀小的孩子學英文要花的時間較長,年紀大一些時卻可以很快學會,只要時間拉長,差別並不大。
從事幼教二十三年的私立愛彌兒幼教機構創辦人高琇嬅,並不認同幼教中過多的英語教學,但現在她的幼兒園課程雖然早上仍是完整的中文,下午則已增加英文相關課程,「我們是被市場所逼,只能做某些調適,」高琇嬅說,家長還是一直抱怨不夠,學前教育的品質已出現倒退。
被忽略的文化差異
英語狂熱現象在台灣發燒了幾年,學英語的幼兒已進入小學就讀階段,於是體制外的美語補習業者,在邀請公立小學退休校長駐校後,便成立了體制內的私立雙語小學,「市場競爭已由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私立葳格教育體系執行長宋淑華說。
英文熱潮促成私立雙語小學的成立,已形成極特殊的教育體制,甚至產生貴族化趨勢。私立小學著重英語學習與堅強的硬體設備,費用遠比公立小學超出太多。台北縣康橋雙語小學一學期學費是十萬五千元,今年新成立的台中明道普霖斯頓雙語小學,一學期學費為十三萬五千元,已是私立大學的兩倍餘。
為了讓父母相信孩子已有能力和外國人一樣競爭,這些雙語小學大多採用美國教科書,孩子在學習時常會感受到極大的文化差異。康橋中小學外語部主任蔡采臻指出,以最基本的春夏秋冬四季來說,美國教科書談的冬天是下雪,秋天則是楓葉掉滿地,這和台灣經驗完全不同,孩子難免會有些困惑。而美國教科書談到偉人時說的是華盛頓,又或者是印地安的故事,「孩子要學習語言,又要學習知識,確實更花時間,」蔡采臻說。
在台中一些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數學與自然課中,為配合台灣小孩的英語程度,常見降級去讀美國教科書,或是兩個年級讀完一本,但家長不明究裡,知道學校採用美國教科書就覺得很安慰。
即使沒送小孩讀雙語小學,大部份家長也都送小孩在課後去補習英文。在《天下》的調查裡,六成以上的父母讓小孩補英文。住在基隆的莊慧玲兩個孩子都已就讀小學,學英文的時間已有兩年以上。她說她最大希望就是孩子能多學一點英文,將來出國讀書用到的機會就很大。莊慧玲把所有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她說自己讀了十二年書,英文還是很爛,「我自己失敗沒關係,只希望孩子以後能有發展,」莊慧玲表示。
台灣的英文市場熱度原已過高,英文檢定開辦後,英語學習風氣更加狂熱。許多家長急於證明孩子學習有成,台灣特有的幼兒英檢市場應運而生。
很特殊的現象是,英檢考生年齡下竟已降到四、五歲的臨界點,一個四歲孩子就得參加人生第一次的考試。
自己的孩子五歲就曾參加英檢的媽媽表示,因為業者告訴她英檢證書具有國際認證,讓她產生與「國際接軌」的美好感覺,所以才會帶孩子來考考看。
台灣家長對孩子過早參加考試一事從不質疑,蕭姓媽媽則說,孩子一生有許多考試,英檢可以幫助孩子提早認識考試,並沒有壞處。
學英語等於國際化?
不但幼兒階段如此,私立小學也多鼓勵學生提早參加「全民英檢」考試。明道普霖斯頓創辦人黃啟誠表示,他們希望學校小朋友在四年級時,就能通過「全民英檢」初級。另外,華盛頓小學也因應家長需求,強調將提高校內學生「全民英檢」通過率。
但家長急於知道孩子的學習成效,不但重蹈考試領導教學的缺失,更忽略考試對孩子可能產生的不當影響。「柏克力」美語業園長王麗真指出,有的家長認為英檢過關代表一種才藝,有的家長則認為沒有必要。孩子間有的能夠適應,但有的就不願嘗試,甚至哭著不願上學。還有的患得患失,前一天都睡不好,考場中「bed」拼不出來,孩子就很沮喪。
考試的魔咒讓英語學習不再具有國際化視野,家長的盲目與似是而非的觀念,讓孩子被迫接受過早的英語學習時間,甚至在小小年紀就得受到考試的磨難。
從「全美語」、「雙語」到「英檢」,台灣家長在孩子很小就帶他們進入英語學習中,一心以為這樣就能贏在起跑點上。台大外文暨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張顯達認為,台灣家長讓孩子從小學英文,絕非是為了國際化,而是希望孩子能在台灣佔到有利的競爭位置。
但問題是,一個孩子提早學英文,真的就較有競爭力嗎?
張顯達以小學為例,他注意到現在英文都會實施分組教學,慢慢形成「英文好」與「英文不好」兩個圈圈。英文好的那一組自然較受老師喜愛,有外賓來是由他們出面表演接待,需要「外交尖兵」時也是找英文好的學生出去,英文變成孩子競爭的前置條件。如果情況持續下去,這些孩子極可能因為起點抓對了,接著就可以得到許多機會。
但張顯達認為這絕不是「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說法獲得證實,而是大人對英文的過度強調所致。他談到孩子能力的選擇標準不應該只挑英文好的,真正的國際化應該是讓具備專才的人多方交流,過程中孩子如果發現自己的英文不夠,以後就會好好學習。
「這其實與語言的學習無關,是社會價值不當才造成差距,」張顯達提到,這個觀念如果不補救,社會就真的會變得兩極化。
英語已成為全球語言,台灣社會自然明白英語的重要性,但兒童的英語學習需要更多理性思辨。英語只是幫助兒童認識世界的一個小小起步,絕不是他們目前學習,以及未來人生的全部。
在台灣,英語到底是「第二語言」還是「外國語」?
「讓英語成為你的第二語言」、「優質雙語教育,預約領導精英」等招牌高高掛起,家長目光為之一亮。
在全台瀰漫的英語狂熱中,「第二語言」、「雙語」的用語隨處可見,卻鮮有家長了解其中真正的意涵,以及在英語教學上的區別。
因為英語的強勢,世界各國把英語當成第二語言或是外國語的趨勢都在增加中。在印度、或是新加坡,因為這些國家都有被英國殖民的經驗,所以英語是官方語言之一,是第二語言(「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但英語在日本則是「外國語」(「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即英語並非官方語言,卻在學校為學生大量學習,台灣也是屬於這種情況。
台灣家長必須了解,因為台灣並無成熟的英語基礎,並不具備「ESL」的條件,但是台灣民間從私立小學體制到課後補習,卻常以「ESL」為號召,其實都犯了定義上的錯誤。
在台中一家雙語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上,外籍教師正努力以英文告訴孩子「六比五大,還是比五小?」這種數學課的重點是要孩子以英文來學習。
英語補教業者譚永慧指出,若把英文當第二語言「ESL」,應該是所有課程都要用英文教,但台中家長常錯誤地以為只要「數學」、「科學」兩門課程用英語教就是「ESL」。
「既然家長這樣認為,業者在商業上為了招生,就一直延用,」譚永慧坦承其中隱含市場因素。
華盛頓美語學校執行長陳素滿也說,台灣應該是「EFL」,而非「ESL」,一般業界已經把這個名稱誤用。
「ESL」和「EFL」的區分涉及教材與教法上的差異,即使家長可能弄混,但學程規劃上卻非常關鍵。凱斯跨文化雙語幼稚園教務長吳敏蘭指出,台灣屬「EFL」環境,設計學程時必須清楚認知學生有限的英文能力,以免選錯教材;在採用美國教科書時,更要清楚除了語言的吸收之外,還須在文化認知、基本句型與文法學習上,為學生提供各種輔助。
此外,「雙語教學」在台灣的用法非常歧異,不但業界混亂,家長亦無所適從。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黃宣範指出,「雙語教學」是指在課堂上使用兩種語言為教學語言,並可區分為幾個類型。其一類型是指弱勢語言族群以強勢語言(如英文)為教學語言,這當中母語的學習會出現保存或是中斷兩種情形。此外,強勢語言族群學習少數族群語言,也是另一種類型的雙語教學。台灣部份學校有關「雙語教育」的定義,多半是指在時間上「中英文各佔一半」。台北縣私立康橋雙語中小學校長張啟隆表示,台灣並非國外定義下的雙語教育,而是以時間切割一半英文時間、一半中文時間的雙語學習體制。以康橋小學為例,一個禮拜四十節課中,各是二十節中文與二十節英文。另外的社團課、音樂課、體育課,也是用英語上。
重要的是,只在時間上切割為二的雙語教育,在中英文學程上如何銜接,以實踐文化融合?是否真能達到雙重文化的尊重?都是非常值得關切的課題。
台灣的英文教育若要步上正軌,就必須在英語學習上使用正確概念,家長應該體認台灣的現實環境,業者也須盡力提供正確知識,避免名辭的濫用與誤用,才能讓台灣的英語教學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