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到我的最愛 設定為首頁
 
 │ 倍思特文訊
 │ 親子資料
 │ 師生之間
 │ 狀元們的滿分祕密
 │ 逆境勇士
 │ 鮮師趣談
 │ 人生智語
回首頁
bk 家長園地 > 親子資料
bk
bk
bk
bk
bk美國青少年父親楷模 - 西恩.柯維的家庭經營術    
 
bk
bk
bk

美國青少年父親楷模西恩柯維的家庭經營術

 

作者:呂錦珍 出處:親子天下

和子女「一對一單獨約會」、「規劃家庭時間」、「用流行語言溝通」,《親子天下》資深記者深度專訪廣受美國青少年喜愛的作家西恩柯維,分享他打開孩子心房的祕密

 

西恩.柯維(Sean Covey),是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的兒子,大學時代是帶楊百翰大學橄欖球隊衝鋒陷陣的四分衛,主修英文的他到二十歲時才第一次讀父親那本百萬暢銷書《與成功有約》(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雖然這本企管經典著作出自《時代》雜誌全美二十五大影響力人物之手,西恩.柯維覺得父親這本書讀來「很枯燥」,於是興起為青少年讀者重新改寫的念頭,《與青春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Teens),《與未來有約》(The Six Most Important Decisions You’ll Ever Make)以及(The Seven Habits of Happy Kids)青少年勵志叢書一本接一本誕生,至今已經被翻譯成十餘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超過數百萬冊。

在大學擔任橄欖球隊四分衛時,西恩.柯維就已對不同青少年團體發表過三百多場演講,深諳青少年心理。而雖然已經是八個孩子的爸爸,西恩.柯維認為自己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所以當他在書中扮演「青年導師」的角色,諄諄勸導青少年要趁年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人生態度時,他不說教,而是用兄長的口吻跟青少年講故事。

明明是說教,但卻讓青少年心甘情願奉為圭臬,甚至還把他當成書中的好朋友、心中的「父親楷模」。西恩.柯維對青少年的這套溝通技巧,以及對自己孩子的教養方法,值得吾家有子(女)初長成的父母認真聆聽反思。

傾聽與分享孩子心聲

我有機會常跟青少年溝通,而且很多年輕人都覺得我很能跟他們談心,就是因為我懂得用青少年的語言跟他們講話。


每當我要讓青少年了解我的想法時,一定會跟他們講故事,絕不說教。孩子最容易透過故事和例子學習,他們一聽到你說教,就會把耳朵摀起來,若父母真的要正經八百說教,得選對時間。

為人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孩子認為父母不了解他們。父母經常認為,因為自己扮演的是父母的角色,就該無所不知,就該說教,所以我對父母的第一大建議就是學會傾聽與分享。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孩子放學回家可能很沮喪地說:「我不要念大學了」,很多父母的一個反應就是跳起來說「你瘋了嗎?」、「你知道不念大學你就沒有前途?」孩子立刻就沒興趣講下去了。其實,抱怨本身並不是該要討論的議題,父母遇到這種狀況或許應該說,「最近念書是不是滿辛苦的?」孩子可能就會說,「對啊,考試考砸了,我已經是個高一學生,結果閱讀測驗考了個小四程度,」這樣的對話就有交集了,繼續講下去,就會抽絲剝繭找出問題核心了。

 

一對一單獨約會

父母想要改善傾聽技巧,學會跟孩子真心分享,我對他們的另一大建議就是跟孩子經常要有「一對一的單獨約會」。我一個朋友有四個孩子,他給他們一人一本印了他照片的「兌換卷」,孩子拿了兌換卷來找他,就可以單獨跟他出遊,隨孩子想做什麼,他就陪他們就做什麼。

很多父母可能還沒弄清楚,為人父母其實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角色,所以跟孩子相處時間不夠。我一開始也並不太享受這樣隨孩子所欲的玩法,但這樣的時光是有魔力的,會重新帶出成年人的童心。

事前規劃家庭時間

若是能夠事前規劃,把家人相聚的時間變成一個傳統,就更有意義了。當然,很多父母辛苦工作一天後,發現回到家還得努力跟孩子「玩耍」,覺得根本不可能,因為有時間燒飯,把孩子餵飽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除了付出承諾外,我建議父母要養成事前規劃的習慣。

時間是很有意思的,是三度空間的,若是能夠有組織、有計畫,每個人一定能做自己想要做的所有事情。我自己工作也是很忙碌,但我回到家,除了固定跟孩子話話家常以外,我一定跟每個孩子事前安排好每個月跟他們一起進行的活動,比如說參加孩子的音樂會等等。他們期待你的參與,也明白忙碌的父母能這樣付出,是盡了很大的努力,所以也會珍惜跟你相處的時光。

 

家庭活動

究竟該如何有效事前規劃跟孩子相聚的家庭活動呢?我想得從兩方面來規劃,一類家庭活動是長期計畫,一類是短期計畫。長期計畫大概可以一年做個幾次。比如說,我在年初就得規劃我們的家庭暑假旅遊,若不提早把時間預留下來,一個孩子可能得參加某個夏令營,一個可能得去上暑期班,我們每年固定全家暑期度假的活動就報銷了。另外我覺得很完美的家庭活動規劃單位是以每周來計的,一周一次恰到好處,不會太長,也不會太短。每個星期天晚上,我固定跟孩子坐下來討論我們全家下一周的活動,這時我就可以跟孩子說,我星期一、三晚上都有應酬,但我星期二晚上可以幫你一起做你的報告。

我有八個孩子,周日晚上我就跟每個孩子花上十幾二十分鐘,一起做一些長短期規劃。比如說,上個星期天晚上,我就跟孩子討論下周或未來幾個月他們生活中即將發生的重大事件。

當然偶爾計畫還是趕不上變化,父母最好還是要能隨機應變。比如說,今天早上我六歲的孩子就哭著不願意上學,我本來還得一起送其他鄰居孩子上學,但他就是不肯走,我覺得情況有點不對,就請我太太先送其他孩子上學。我只花了五分鐘時間,讓他吃完早餐,讓他覺得需求得到照顧,他情緒就恢復正常了。結果他上學晚了十分鐘,我上班晚了一點,因為我那天沒有重要會議,可以容許我遲到一點,所以這一切都值得。

用流行語溝通

很多人問我怎麼學會用青少年說話的口吻和語言跟他們溝通?我覺得這可能是天賦加上後天訓練。我大學時候是橄欖球隊的四分衛,有很多機會跟青少年演講,我大概跟他們做過三百多場演講,所以我可以輕易在成年人和青少年的語言之間切換,我跟孩子或青少年講話,就跟我在董事會講話的口吻就完全不同。我跟自己孩子也是用流行語交談的,我們經常一起看一些情節適合闔家欣賞的家庭喜劇電影,像「衰腳神父」(Nacho Libre) 、「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等。

看過幾百遍以後,我和孩子就用電影裡的一些無厘頭的時髦話在日常生活裡互相開玩笑。這些電影是從我四、五歲到青少年的孩子都喜歡看的,我們一起欣賞,一起笑鬧,形成了一種家庭文化,在這種文化裡,孩子覺得大家一起看電影,講笑話,就像是跟他的同輩在一起打鬧一樣,這時候我不是命令他們做事的父親,而是打成一片的朋友,而兄弟姊妹在一起的歡樂時光也讓他們非常留戀。

當然,我們也會欣賞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電影如「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或經典電影「賓漢」(Benhur),當我們看這類電影時,全家就會一起討論自己學到的人生教訓等等。

 

另類教育方式

我父親在我小時候也舉辦這類的家庭歡聚之夜,我們偶爾學一點點人生課題,但多半時間都是去看電影。

有一次我父親想要我們感受到規劃的力量,他就帶我們到購物中心,請他一個建築師朋友讓我們看這家購物中心的藍圖,在藍圖上我們看到所有的建築結構細節,每一條電線,每一面牆,每一間洗手間都是先在藍圖上設計出來的。當時我父親跟我們說,我想要讓你們了解,人生每件事情都是要被創造兩次的,一次在你們腦海中,一次在紙上。我那時候覺得我父親很奇怪,但我現在覺得這種人生教育方式,讓你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我反而也用同樣的方式教養我的孩子。

今天的孩子不是成熟得太早,就是遲遲不能獨立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用是「永遠的學生症候群」(Eternal Student Syndrome)來開這些人的玩笑。今天的孩子太早就受到電子媒體影響,他們從電影、電視、看板廣告iPod等接受到太多揠苗助長的訊息,而父母雖然感受到有必要管制這些活動,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父母要求孩子在放學後不要看電視,自己晚上一連看三小時。我自己是要求孩子在周一到周四晚上都不准上網或看電視,除非課業上有需要;他們周五周六可以看電視或錄影帶,但周日是我們的家庭日,也不可以看電視。如果不控制這些電子媒體,孩子就會像是餵食過多的魚,遲早要出問題的。這些方式可以避免孩子太早就長成一個「小大人」。

經常提醒:十八歲該獨立

有一部叫做「賴家王老五」(Failure To Launch)的電影就是在講宅男的故事。為了避免孩子長大後成為「宅男」或「宅女」,父母或許可以在孩子高中時期或更早時就經常提醒他們,你期望他們十八歲上大學時,就要準備離家獨立了。我十八歲的女兒去上大學時,我就當著她弟妹面前跟她說,「好啦,妳已經準備好離家住校,如果我是妳,我不會住在家裡的啦,住在學校跟朋友在一起對妳比較好,」「我們會很想念妳的,妳要常來看我們啊,我已經給妳留了一間客房啦!」

等到孩子三十歲再跟他說,「你不出去工作,不面對自己的人生是不行的,」這時候恐怕已經太遲了。父母必須在孩子青少年時期或者是更早的階段,就要讓他們知道,你期望他們十八歲就開始邁向獨立。

bk
bk
 
 
回上一頁 bk
 
bk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倍思特美語資優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專業兒童美語教材研發  美語師資訓練  美語聯盟服務  
地址 :台北市南港區玉成街179號7F  電話:(02)2785-7533  傳真:(02)2654-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