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給孩子“不努力”的機會
美國的《華爾街日報》日前摘錄了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新著《虎媽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因蔡美兒屬虎,故自稱“虎媽”)書摘,標題為《中國媽媽為何更勝一籌》,其“中國式管教”的做法,引起大範圍的強烈的爭議。中信出版社在引進該書時,用了個婉轉的書名《我在美國做媽媽》,而香港某報在介紹蔡美兒的漫畫中使用了這樣的情景:父親母親和眉頭緊鎖的孩子圍坐在廚房裏,餐桌上放著一份沒有動過的早餐。父親威脅說:“如果你不把它吃了,我們就把你交給蔡美兒領養。 ” 強勢“虎媽”引起全美熱議 現年48歲的蔡美兒是菲律賓華裔的女兒,1987年畢業 於 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耶魯法學院終身教授。作為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蔡美兒和她的三個妹妹從小就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成長,都畢業 於 一流大學。蔡美兒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時說,“我們的成績通知單一定要完美無缺——我們的朋友也許會因好幾門功課得到B而獲得家長的獎勵,可我們哪怕是在全A中僅有一個A–,都會令父母感到難堪。記得八年級那年,我在一次歷史考試中得了第二名,學生和家長都參加了頒獎儀式。有位同學因為全優的成績獲得基瓦尼斯獎,還在會上受到特別褒獎。頒獎儀式結束後,記得父親只對我說了一句話:”千萬、千萬不要再讓我像這樣丟臉了!” 蔡美兒也以華人家長對子女的高度期待與嚴格的教養方式來教育兩個女兒。她制定了“十不准”家規:不准夜不歸宿、不准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不准參加校園演出、不准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不准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不准擅自選擇課外活動、不准有科目低 於 A、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不准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她還在書中介紹,有次因為女兒彈不好一首鋼琴曲,她讓女兒練到深夜,期間不許她吃飯和上廁所;還有一次,她在聚會上告訴所有客人,她因為大女兒不懂禮貌而說“你,像堆垃圾”,令在場客人聽了感到非常不舒服。 在這位強勢“虎媽”的教育下,兩個女兒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她們一直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姐妹倆從3歲左右開始練琴,索菲婭14歲就把鋼琴彈到了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大廳,而妹妹在12歲就坐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頭把交椅。姐妹倆一直被讚為“音樂神童”,但是蔡美兒的教養方式,在美國社會引起極大爭議。 中國媽媽的嚴格更有韌性 蔡美兒介紹說,與其他在嘻嘻哈哈中度過童年的美國小孩相比,她的兩個女兒很早就顯示出了過人的天賦:大女兒18個月就認識字母表,3歲閱讀《小婦人》簡寫本並開始學彈鋼琴。在蔡美兒陪伴下,從接觸鋼琴之日起,索菲婭每天至少練琴90分鐘,周末也不間斷。蔡美兒自豪地回憶說,其他學生的父母將聯係目標定位一年完成一本書,而索菲亞三個月之後就開始彈奏第二冊,半年後彈奏第三冊,而她依然感覺進度緩慢。她毫不諱言,“有我這樣的母親,其實索菲婭常常並不開心。在我督促索菲婭練琴的日子裏,她記得我有3句口頭禪:1、天哪,你怎麼彈得越來越糟糕! 2、快點兒,我數三下,你就得找准音調! 3、如果下次你再彈錯一個音符,我就要把你所有毛茸茸的小動物扔到火裏化為灰燼! ” 她總結說,孩子的反抗,其實是對父母的韌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萬事總是開頭難,在千難萬難的“開頭”,許多西方父母都會選擇放棄。然而,如果應用得當,中國父母的教子策略會帶來良性循環。 “中國父母深知這樣的道理:成為行家裏手的過程,其實毫無樂趣可言。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藝,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而孩子們從本性來講,絕不會愛好努力。因此,一開始就不給他們選擇‘不努力’的機會,便顯得至關重要。 ” 蔡美兒因此比較中西方父母對“嚴格”的不同定義,“盡管西方父母認為他們要求孩子已足夠嚴格,但他們嚴格的尺度通常很難接近中國媽媽的標准。例如,我的西方朋友們要求孩子彈奏樂器,每天半小時,最多一小時,他們認為這已經嚴厲有加了。然而,對中國媽媽來說,孩子們進行彈奏的第一個小時,就像是輕松愉快的熱身,而不停地彈上兩三個小時,那才算得上是‘練習’,才具有一定的難度。 ” 在蔡美兒看來,中國媽媽或多或少都會有這些共同的特點:完成學業總是第一位的;考試中的“A–”是不合格的;必須要在數學上比同班同學領先兩個學年;絕不能在公共場合誇獎孩子;如果孩子與老師或教練發生衝突,做家長的必須堅定地站在老師或教練一邊;父母唯一允許孩子參加的課外活動,是那些他們能贏得獎牌的項目;而且必須是金牌!事實上,很多亞裔父母都對這些特點表示認同。 挑戰美國式的“自尊維護” 在很多美國讀者看來,蔡美兒的教育方式已經接近於“摧殘”。比如她對小女兒說“你姐姐在你這個年齡,彈琴要比你好得多”,或者“如果你不好好彈琴,我就不讓你吃飯”。但在蔡美兒看來,這些非但沒有“摧殘”到女兒們的自尊心,也沒有摧毀他們之間良好的母女關係,反而督促孩子們更加積極進取。 蔡美兒笑言,在教育孩子方面,中國父母可以做出西方父母似乎難以想象的事情,比如中國媽媽可以直截了當地對女兒說,“嗨,小胖子——減減體重吧! ”相反,西方父母只能小心翼翼地圍繞這個同樣的話題,可能從“健康”入手“旁敲側擊”,絕不會提到半個“胖”字,而他們的孩子最後依然會陷入飲食混亂的反復調理和負面的自我形象中難以自拔。中國父母為什麼能夠對自己直言不諱的行為感到心安理得?蔡美兒認為,是因為中國父母和西方父母在心態上的不同。 最為明顯的一點是,西方父母把孩子們的“自尊”看得非常重要。假如孩子做某事失敗了,他們非常擔憂孩子的自我感受,會不斷地安慰孩子,啟發他們肯定自己的長處,即使他們在考試或表演中表現平平。中國父母則不同,他們相信孩子的力量,相信他們沒有那麼脆弱。例如,一個孩子帶著在考試中得到的“A–”回到家裏,西方父母很可能為此讚美孩子,而中國媽媽的臉上會現出恐怖的驚訝:“這是怎麼回事? ”蔡美兒表示:“可在我看來,西方父母的做法也可能失當。孩子為什麼沒有考好,是在某個科目上能力有問題,還是課程的安排或整個學校有什麼問題,這些因素都應該被考慮到。假如孩子的成績總是得不到提高,父母還可以約見校長,質疑某個科目的教學方法或教師的資質問題。中國父母要求孩子的考試成績門門優秀,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做到。如果孩子沒有取得最優異的成績,那麼,一定是孩子不夠用功。這也是中國父母為什麼總是對孩子們不合格的表現會進行嚴厲指責、懲罰,讓孩子感到羞恥的原因。中國父母還認為他們的孩子有足夠的堅強,來承擔蒙受的恥辱並拿出實際行動重新改進。 ” 蔡美兒有一句話極有可能成為經典:作為父母,最不利 於 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 “虎媽”建議“中西結合” 《華爾街日報》在摘錄蔡美兒的書時,用了個非常敏感的標題“中國媽媽為何更勝一籌”,直接把蔡美兒推上了風口浪尖,遭到很多網友圍攻。這個摘錄只選擇了美國讀者眼中最“震驚”的部分,而對該書的後半部分只字不提。蔡美兒在答網友問時明確表示:自己並不認為中國式家庭教育更好,這個標題太過招搖,並不是自己選的。 “我的書是一個母親的成長故事,開頭的那個人,也就是《華爾街日報》節選部分中的那個人,和這本書結尾的那個人不完全一樣。書中相當一部分講的都是我的小女兒13歲開始叛逆後,我做出的放棄嚴格的‘中國式’教育方式的決定 (但並不是完全放棄)。話雖如此,但要讓我重來一遍的話,我基本還是會那樣做,稍做些調整。 ”她在書中這樣寫道:“我決定採取一種混合的方法。孩子在18歲前,按照中國的方法為他們構築自信並認識走向卓越的價值;18歲後,再採用西方的方法,讓每一個個體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路。 ” 很多網友追問,使用蔡美兒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小孩,將來會不會快樂?蔡美兒很自信地回答:“如果運用得當的話,絕對可以!我說的運用得當,指的是高期望值與愛、理解和家長參與相結合。這是我父母贈予我的禮物,我也希望將它們給予了我的女兒們。我在法學院教過17年書,學生來自各種各樣的背景,我見過無數在‘嚴厲的移民’方式教育下長大的學生,這些學生堅強、大膽、有創造力、有趣,而且,至少在我眼裏,和別人一樣快樂。 ” 還有網友質疑,蔡美兒的方法也許只適於用天生高智商的孩子,對此蔡美兒回復說,她並不認為分數或成就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真正本質。 “我認為中國式家庭教育是幫助你的孩子達到力所能及的最好──通常都比他們自己想像的要好!中國式教育是比任何人都相信你的孩子──甚至比他們自己還有信心。這個原則適用於任何孩子,無論孩子的能力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