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改啟示錄
2012-05-30 親子天下雜誌 35期 文/許芳菊
早上八點,上海人的上班時間,徐家匯的馬路中間站滿了攔計程車的人。我與同行的兩位攝影,原本還優閒的站在路邊攔車,很快的,我們就明白,一定得勇敢的擠到馬路中間跟大家搶,才能攔到車子。
來到上海,讓人瞬間激發出本能的生存能力。
上海人的敢於搶先、勇於競爭,也表現在他們的教育變革上。
在二○○九年的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評比中,上海中學生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都拿到第一。
PISA評比是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在一九九○年代末期,開始針對十五歲學生在數學、科學、閱讀素養上,所做的持續、定期的國際評比。PISA評比和一般人所想像的考試不同,考題的設計主要在評估十五歲的學生能夠將他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生活的程度。
PISA評比結果,在國際上被視為是對於一個國家人才、國力的大檢核,相當程度的呈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
在 二○○九年的PISA評比中,共有六十五個國家與地區參加。其中,台灣是第二次參加,上海則是首次參加。而第一次參加評比的上海,成績一公布,就震驚全球。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公開演講中多次提及上海,希望美國教育要多向上海借鏡。歐洲各國媒體,包括法國、德國都派出記者到上海採訪了解。
在這 次評比中,台灣在閱讀素養排名二十三,數學第五名,科學第十二名,皆比第一次參加時退步。閱讀素養更遠遠落後上海(1)、韓國(2)、香港(4)、新加坡(5)與日本(8)。對於這樣的成績,當時台灣有不少人反應:「拿台灣跟上海比不公平,因為上海是大都會,台灣是全體抽樣,有城鄉落差……」「上海學生有 榮譽感,把參加PISA當做為國爭光,全力以赴;台灣學生要準備基測,所以PISA隨便寫一寫……」
來到上海,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上海雖是都會區,但常住人口超過兩千三百零一萬人,幾乎和整個台灣的人口一樣多,要做到教育均衡,絕對不比台灣容易。
親自採訪了多所上海的中小學老師、校長與上海PISA中心的研究人員之後,才發現,大部分老師、學生,在考試當時(甚至到現在),根本都不知道PISA是什麼,遑論事先準備。
PISA成績的優異,不能保證上海的教育真的是世界第一。但是三項第一的背後,上海的教育,有什麼獨特之處,卻是值得探索、借鏡的。
在 台灣啟動十二年國教的關鍵時刻,走訪上海教改第一現場才發現,在這裡看到的不僅僅是上海本身,而是整個世界舞台。自從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一直積極與國際接軌,努力的把自己放在國際的座標上跟全世界較量。過去十年來,上海領先大陸其他城市,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二次課改,希望透過教育帶領孩子走向世界、 走向未來。教改這條路,上海如何走過?又給了台灣哪五大啟示?
啟示一 課堂大改造: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走進上海新黃浦實驗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孟慧老師一上課就問學生:「今天要討論的課文議題是什麼?」只見學生一個個像鹹蛋超人般神勇的舉手,熱烈的回應。
再走進上海建平中學西校,八年級的語文課,老師先放了一段一分鐘學生拍的「微電影」,這是上堂課給學生的作業,主題是「長輩」,緊扣著今天要說的主題—「外婆的手紋」。
這裡和在新黃浦實驗學校看到的情景一般,短片播放後,老師開啟了一連串的提問、討論。
這樣一堂課,跟傳統上老師從頭到尾一段段講解課文、解釋字詞,學生以聽講為主的景象很不同。在這裡,學生起來發表、討論的時間多,靜靜聽課的時間很少。
上海過去的課堂,其實也是老師「滿堂灌」(填鴨)、學生被動聽講的情景,但是在上海二次課改之後,若還這樣上課,套句上海老師自己說的:「這是把課文『碎屍萬段』,肯定會在評課的時候被批得體無完膚。」
自詡為「發達地區」的上海,是全中國大陸教改的先鋒。在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七年之間,就進行了從幼兒園到中小學的一期課改。一九九八年,也正是台灣如火如荼進行教改的同時,上海也展開了二次課改。
參與了二次課改課程與教材規劃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鄭桂華指出,上海的一期課改,主要以學科為中心,強調知識的建構;但到二次課改,順應國際潮流,課改走向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要有綜合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
二次課改之後,上海中小學課堂有了大轉型。上海北蔡中學語文教師葛筱寧指出:「一堂好課,基本上是圍繞在創新與實踐這兩件事,看你有沒有激活這學生的創新精神、有沒有機會讓他實踐。如果有,這就是一堂好課。」
啟示二 課程大變革:基礎、拓展、探究型課程兼備
在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下,上海二次課改也對中小學的課程,做了一次轉型。
二次課改後的課程架構,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兼備。
鄭 桂華教授指出,基礎型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必須達到的能力,也會有傳統的練習與背誦。拓展型課程則根據孩子的興趣給予另外的學習,例如,由學校設計課程,星期五下午兩節課由學生去選修(類似台灣的社團活動)。探究型課程則強調問題意識、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學校旁邊有條河,河水有問題,就會讓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 組,取水樣、做實驗,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去解決。
探究型課程從小一就進入課表,一週有兩節。新黃浦實驗學校副校長湯國平指出,在新黃浦,探 究課不限於一門課,它是綜合性的。從小一開始,每學期選兩個問題,圍繞這主題,大家分頭查訪資料,然後進行交流,最後形成觀點。「問題也許很簡單,但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參與,要讓學生能夠主動的發現問題,」湯國平說。
啟示三 教材大翻新:從知識走向思考、感受、探究
在課程改革的同時,上海的中小學教材,也同時進行著大翻新。
鄭桂華教授指出,上海二次課改後,教材最大的改變,是更強調學生對文本的體驗,而不是只有對作品的理解,它也會強調學生個人的閱讀感受,作業的練習題也朝這方向設計。
以上海七年級的語文教材為例,每篇課文之後,都有清楚的「學習建議」,包含「閱讀」、「表達」和「積累」。
在「閱讀」的學習建議裡,都是跟思考練習有關的題目,例如:文中寫了「媽媽」和「大姨」兩位母親,他們在對待子女的態度上有什麼共同點?
在「表達」的學習建議中,則側重讓學生運用的能力,例如:課文從「我」的角度來講述故事,請嘗試換一個角度(例如:表哥或媽媽的口吻),小組交流一下。
在「積累」的學習建議裡,則比較類似台灣熟悉的字詞解釋與練習,但他們更鼓勵學生從課文延伸出去,自己去查資料,積累更多類似的字詞。例如,悲愴(體會一下與「悲傷」在感情程度上的差異),這些學習建議,不只是老師上課提問討論的參考,也是學生在家需事先預習的作業。
當我好奇的詢問上海的小學生,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做很多課文的解釋,你們看得懂課文嗎?他們幾乎不約而同的回答:「這些我們都在家裡自己做了。而且老師說,不懂就問,錯了沒關係!」
走訪上海的中小學,發現他們很重視課前預習,與小學生訪談,幾乎從一年級開始,老師就會詳細指導,如何在家先預習課文。例如,先朗讀兩遍,把不會的字詞先查一查,或是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問老師。
上 海江寧學校語文科教師傅冰冰描述二次課改後,「老師不再是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除了把這本語文教材教好以外,我們還會去想:『還能為學生做什麼?』」江寧學校語文組老師,自己就發展了「主題閱讀」的課程,讓學生在課本之外,每學期還能跟著不同老師深入閱讀一本書,像是泰戈爾的《漂鳥集》,或是莎士比亞的戲劇。
上海的中學語文教材,每冊約三十三篇文章,台灣則大約只有十三篇文章。上海能用一學期教完這麼多課文,最主要的還是他們著重於整體思考、感悟、表達的訓練。上課節奏快,一堂課大約可以教完一篇文章,有些課文甚至讓學生自己閱讀,不似台灣教得很細、很碎,往往三、四堂課才教完 一篇課文。
啟示四 教師大轉型:從教學者變成學習共同體
星 期四的下午,上海北蔡中學的教室裡,特級老師唐水明與姚為州,帶領著十七位學員,進行著他們兩人為年輕教師開設的教學精進工作坊。就在同時,上海建平中學西校裡的語文組老師,則在進行著一堂公開課後的觀課討論,只見每位老師手上的「聽課紀錄」本,密密麻麻的寫著他們的觀課心得。
這樣的學習交流,並不是為了教師評鑑,而是為了形成教師的「學習共同體」,協助老師專業發展。
上海二次課改帶來的最大改變,除了學生能力的轉變,還有老師能力與角色的轉變。
一張講台、一枝粉筆、老師從頭到尾講到底的課堂逐漸消失。愈來愈多對話、提問式的教學,學生參與愈來愈多,教室的大門也愈來愈開放。教師從課程的實施者,轉變成課程的建設者。
為什麼老師可以有這樣大的轉變?
鄭桂華教授指出,老師可以改變,主要是透過各種教師研習,把老師推進到教改方向,轉變他們的教學方式。
親 自走訪上海,深刻體驗到這裡的中小學教師,有綿密的共同學習網絡。不但學校裡有備課組全盤規劃每學期的集體備課活動,每個學校、每位老師都必須定期的上公開課讓其他老師觀課、評課。此外,還有特級老師開設的教學工作坊,透過課堂演練、交流討論,精進教學能力。所有的教師研習,都聚焦於現場教學能力的提升。
在 中國大陸,教師的養成與培訓已經進入國家的十二五規劃裡(中國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做國家的中短期規劃,「十二五規劃」就是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從教育部到地方,人力、財政上都投入許多資源。從今年開始,上海更領先大陸其他地區,展開「教師見習制度」,大學畢業以後,第一年當老師的人都要到見習教師培訓 基地受訓一年,通過考核之後,才能成為正式的教師,以拉高進入教師這個行業的門檻。
負責上海普陀區語文科見習教師培訓的江寧學校校長吳慶琳指出:「學校光靠幾個好老師是不夠的,要整個教師團隊好才行。」
啟示五 教改大反思:考試制度使上海教改受限
上海的二次課改,到底算不算成功?回顧過去這十年,有許多人對上海的教改提出反思。
鄭桂華教授指出,二次課改剛開始,大家都一股勁兒的強調要學生多講,甚至有人認為老師一堂課講超過十五分鐘就不好,可是到了二○○七年左右,發現學生說得多不見得可以提高學生的素養,所以很多觀摩討論聚焦在「老師教什麼?怎麼教?這樣教合不合適?」
到了這一兩年,開始有人批評二次課改,太強調思考、感悟,忽略了基礎的學習、知識的學習。於是有老師強調既要感悟,也要訓練。「其實,我們也走了很多彎路,」鄭桂華說。
曾經來台觀摩教學的特級教師姚為州就指出:「我們要向台北的老師學習『實』,他們則可能要向我們學習一點『活』。」
去年才來台灣參訪交流的葛筱寧老師則觀察到:「台灣教學的長處在於能很扎實打下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可以把這些成語、典故、詞語整理出來,就是把中華文化的根,固定住;上海學的比較活,就有點浮。」
整體來看,不論是現場老師或教育學者,都肯定上海二次課改的大方向。但是即使PISA評比拿到三個第一,上海民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卻不高,這又是為什麼?
主要還是因為上海的學生仍面臨著中考(類似台灣的基測)、高考(類似台灣的大學學測、指考)的升學壓力。為了擠進升學率高的明星中學,孩子在小學,甚至幼稚園階段就要想方設法卡位、掛勾。擇校壓力,成為上海父母揮不去的夢魘。
孩子從小在上海求學的台商媽媽陳婉蓉回憶,當年兒子還在讀幼稚園的時候,身旁的媽媽們都已經如火如荼的在準備小學的考試。當她帶著兒子去報名一所重點小學,「真的很像去應徵工作,小孩就一個個叫上去面試。」
在上海工作將近十五年的台商媽媽朱雅玫也感慨的說:「當年兒子讀預備初中時,變得很不快樂,因為永遠都被要求考得更好。」她也發現,上海的中學只重視語英數這幾個考試科目,很不平衡,最後她將孩子轉到另一所中學的國際部,孩子才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
大陸知名的教育學者、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不客氣的指出:「我們喊素質教育已經喊了二十五年了,但現實情況是,學生的學習壓力比二十五年前還重,因為我們的考試、評量機制沒改,很多改革其實是帶著腳鐐跳舞。」
相較於台灣正在進行的十二年國教,熊丙奇認為,上海的課改其實只是微觀改革,「微觀改革起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台灣做的十二年國教是宏觀改革。從考試制度先改,會比較有效,但陣痛期會很長,」熊丙奇說。
PISA 成績公布,上海PISA研究中心不但沒有興奮之情,反而主動提出檢討改進的方案。其中一項建議,就是「減負」(減輕學生負擔)方案,上海現在在各小學推動「快樂活動日」,每週有半天時間,以學生活動為主,沒有考試、沒有作業,希望學生透過更多的生活體驗來學習。上海PISA研究中心副主任陸璟說:「我們的目標,是希望上海的教育做到高質量、輕負擔。」
上海與台北,大陸與台灣,兩岸的教育,在過去十年來,有著不同的改革與進展,面對未來,上海似乎已看清方向。比對岸更為自由開放的台灣,在上海人眼中更具文化水平的台北,是否能更開闊的看看世界,走出一條更寬廣、更優質的教改之路呢?
上海小檔案
人口等於一個台灣:常住人口約2301萬人
面積約為台灣1/6: 6,340.5平方公里
學制: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六年級一般被稱為「預備初中」。
教改推動:
1. 上海與大陸其他城市不同,不但有自己的課程綱要、自編的教材、對於中考(國中考高中)、高考(高中考大學)的考題,也都有獨立命題權。
2. 上海於1988年展開第一期課改,1998年推動二次課改,2012年,開始實施見習教師培訓制度。
大陸教師的分級制度
大陸教師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老師。此外還有一些榮譽稱號,例如特級教師。
特級教師要有專著和影響力
初級教師一般是大學本科生,畢業1年就可以成為初級教師。初級到中級要經過5年時間,並且要通過專業科目的筆試,還有論文、公開課與4年的帶班經驗。然後再經過5年,類似初級升中級的考核,升到高級教師。
特級教師則要有自己的專著、要有自己的影響力。
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為另一路線
除了教師分級制度,大陸的教師還有分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等職稱,主要是一種專業上的認可,並非終身職,但也是有一個評審過程。老師在生涯發展上,可以朝教師升級和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這兩條路線同時發展。
2012-06-05 親子天下雜誌 35期 文/賓靜蓀
影響全世界教育走向的PISA評比,其指標作用愈來愈重要且明顯。它是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三年大規模舉行的一項測驗,目的在評估十 五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從二〇〇〇年起,參與PISA的國家從四十個,增加到今年的六十八個,涵蓋了九成的世界重要經濟體,已有超過一百萬名 全世界的中學生都接受過評量。
PISA評比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每三年一次、輪流針對一個主要學科領域做詳細測試。例如,二 ○○九年以閱讀為主科,二○一二年以數學為主。每次評比都有十三種題本(每十三個孩子就拿到一份不同的題本),約四十八~五十六頁,主科題目佔大部分。一般而言,測試時間約兩個小時。另外,學生還需花三十分鐘完成一份約二十多頁的問卷,回答有關個人習慣、環境、動機、當年主科的學習策略等問題。 世界各國在制訂、調整教育政策時,都會以PISA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台灣於二○○六年第一次參加,從此再也不能自外於世界教育潮流和國際評比。
評量目的:檢驗十五歲青少年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翻 開PISA的測驗試題,任何一位關心教育的讀者,都可以立刻辨識出這項被國際社會普遍接納的評量目的。PISA將十五歲青少年視為「準大人」,評量目的在 於檢驗他們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PISA稱之為「素養」)。因此它強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靈活應用在學校習得的知識,而非複製學校課 程的內容。
「生活化」和「應用」是PISA評比的兩個關鍵字。思考、判斷和自學能力是PISA評比三大素養最重視的核心能力。
以閱讀為例,它包含三個層次:
擷取資訊的能力─能從閱讀的文本中,找到所需的資訊。
解讀資訊的能力─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因為生活中得面對不同的閱讀素材,所以PISA閱讀測驗題目類型很多元,有大家熟悉的「連續性文本」,如小說、個人信件等以文字為主的內容;還有「非連續性文本」,如表格、地圖、廣告等。PISA認為閱讀能力愈強的人,愈有能力從上述文本中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並進一步正確統整、詮釋,還能加以反思批判。同樣的,PISA在評量數學和科學素養時,將學生視為「解決問題的人」,強調學生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中,能辨識、實作/解釋、運用數學或科學現象或證據的能力。三大素養外,PISA還強調十五歲青少年必須發展溝通、適應、有彈性、解決問題、使用科技的能力,才能做好現代公民的準備。
評量試題:選擇、封閉式/開放式問答考驗批判和推估能力
因 為強調思考和判斷的能力,PISA評量的試題,不論在閱讀、數學、自然科學方面,都包括選擇、封閉式/開放式問答等三種題型。其中台灣學生很不熟悉的開放式問答題,沒有絕對的對錯,學生要自行根據文本、內容,或既有知識與經驗,提出批判或說明。台灣二○○九年PISA計畫的共同主持人、成大中文系教授陳昌明表示,PISA會逐漸加重開放題目,「學生要用既有的知識、經驗和技巧,去面對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一個未曾碰過的問題,所以找證據和推估的能力很重要。」
根據台灣PISA中心的研究,二○○九年台灣少年的閱讀素養表現平均,程度中等。儘管略高於OECD的總平均,但「拔尖」人數(高分群屬於水準五、六級),只有上海的四分之一、香港的一半;而未達水準二、屬於補救教學對象的「低分群」人數則三倍於上海、兩倍於香港。顯示台灣孩子可以進 行一般性的文章閱讀,簡單的問題釐清,但普遍缺乏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台灣少年在數學和科學的表現也類似。PISA的背後,重要的不是「排名競賽」的結果, 而是揭示了一個全世界教育的共同趨勢。
◎想更了解PISA詳細資料可參考:
台灣PISA 國家研究中心網站 http://pisa.nutn.edu.tw
PISA 官網 http://www.pisa.oecd.org
上海小學「活的語文課」震撼
2013-10-09 親子天下雜誌 50期 文/張益勤
九月的上海,天氣和台灣夏天一樣炎熱,隨處可見的摩天大樓,阻擋了風的流動,像把人悶在城市裡。上海在二○○九年首次參加全球PISA閱讀素養測 驗就勇奪冠軍,吸引全世界到上海取經,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也在這樣的機緣下,不顧悶熱的天氣,帶著二十名來自台灣偏鄉小學的老師到上海。這些老師都是積極的閱讀推動者,為了爭取到上海參訪,除了書面報告也經過面試甄選,甚至有人自費參加。對於上海,他們或多或少做了些功課,有初步的認識,但是親身走一趟, 對照兩岸,還是給他們許多震撼。
第一站 新黃埔實驗學校
新黃埔實驗學校是一所民辦(私立)學校,這裡的孩子都是經過考試篩選的精英。上課的老師孟慧,是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高級教師,觀課現場上的是五年級第一課〈快樂的杉樹林〉。
「輕 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什麼?」學生大聲說出投影片上的「自讀要求」後,開始各自朗讀。三分鐘後,後排的學生舉手:「作者以他在杉樹林的生活,回憶他快樂的童年。」回答完問題,孟慧又要學生用看的,「觀察」作者是如何寫杉樹林。全班頓時安靜下來,每個學生用手指著課文,一字一句的在心裡默唸,直 到孟慧點了前排的一個女生起來分享她看到了什麼?「作者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形容杉樹林,」女孩流利的回應。
簡單看懂文章後,進入小 組討論,要回答「你們最喜歡哪個季節的杉樹林?為什麼?」大夥兒吱吱喳喳,孟慧也到各組指導。喜歡秋天的小組先是一起唸了段作者描寫的句子:「葉子紅得那樣鮮豔,火紅火紅的,遠遠看去,好似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其中一名組員接著說:「這句話表現出了作者覺得,單說葉子是紅的,還不夠生動,所以他用了比喻 句,把杉樹林的葉子比喻成一團一團燃燒的火焰,讓我知道,秋天的杉樹林,葉子是非常鮮豔的紅色。」
少了老師冗長的講授,學生自行歸納,原來秋天的杉樹林在作者眼中「紅葉似火」。
震撼1:學生能自己做課文賞析
「他們學生自己就把課文賞析講完了!」桃園縣自強國中國文老師陳慧賢,觀課後忍不住大聲說出自己的觀察,其他台灣老師也頻頻點頭。孟慧笑了笑,把功勞歸功於孩子的課前預習,老師只是引導。
在 上海,生字與字詞的學習是低年級要做的事,到了中高年級,就要開始理解句子與課文。尤其學生課前預習就要查生字和解釋、自我學習,所以除非是艱澀的字詞,否則老師並不會刻意停下來解釋。「但是不論哪個階段,都必須『字不離詞』、『詞不離篇』,」新黃埔實驗學校小學部主任湯國平強調,生字不是死板板的分析部 首和筆劃,而是如何應用,以及放在不同文章脈絡裡解釋。
台中市文武國小教導主任趙翠玉也發現,老師將文章架構帶入課堂,課文成了文本分析的範例,學生按照季節分析杉樹林的景色,「杉樹林到底美在哪裡?學生一但學會了,就可以用在寫作,」她感嘆,雖然台灣的課堂上也有教學生認識文章結構,「但是做得不徹底。」
當台灣的閱讀,多數還是學校行政主導的「活動」,上海卻早先一步把閱讀學習融入語文課,充分利用閱讀理解策略,培養學生文本的分析能力。
有三十年教學經驗的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高永娟強調,語文課不是文學課,應該要教導孩子如何運用語言,「讀得正確、知道人家在講什麼,然後才能學會欣賞。」上海的語文課希望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時,也可以立刻掌握文章在講什麼?作者如何表達?
參訪的台灣老師對上海的教學方式嘖嘖稱奇。台南市文昌國小老師李佳茵坦承,台灣教師沒有系統性的分析文本,再加上零碎的生字預習和圈詞,想到什麼教什麼,反而讓課文顯得「碎屍萬段」。國教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主任李俊仁也認為,上海課堂利用「關鍵字」來捕捉文章大意,技巧非常純熟。他建議台灣老師「忘掉課本!忘掉教師手冊!」回到文本,討論文章內容和作者如何表達,才是未來人才需具備的能力。
震撼2:探究型課程,培養研究能力
除了將閱讀納入正規的語文課,培養學生理解與分析文本的能力,上海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表達與建立論述,也在國中小發展「探究型課程」。這種類似台灣高中、大學生的專題研究,在上海卻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訓練。「家長覺得難,好像是給家長出作業一樣,所以一開始受到很大的反彈,」新黃埔實驗學校小學部主任湯國平表示。
探究型課程仰賴學生蒐集資料、相互討論,希望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像是有一堂語文課,上到鯊魚的牙齒可以把人一分為二,學生覺得很不可思議,我們發現了學生的興趣,就讓他們去蒐集資料,研究到底為什麼鯊魚有這麼鋒利的牙齒?」湯國平強調,探究型課程沒有辦法預先設定,老師必須依據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並且產生探究的興趣。他舉例,低年級學生適合用遊戲或是活動,激發探究的興趣,並且透過分組討論培養團隊精神;中高年級則可以結合課堂,培養創新精神。「曾經有一個二年級生,研究發現『米蘭』這種植物可以淨化空氣,就寫了封信建議市長多種植米蘭,還因此收到市長的感謝函呢!」湯國平驕傲的說。
探究型課程不是特定科目老師的教學範圍,而是透過班主任(導師)和各科教師的溝通與觀察,額外利用每週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平均一週只有一節課的時間,但是上海延續了學科專業,並且替學生準備好做研究的能力,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思考力,開拓眼界。
第二站 上海市大寧國際小學
校齡不到五年的大寧國際小學有許多年輕教師,包括這次上公開課的老師孫豔贇。
上課的課文是朱自清的〈揚州茶館〉,除了介紹朱自清,孫豔贇也要同學說說看「茶館」是做什麼的?學生閱讀後找到了關鍵句:揚州茶館裡吃的花樣最多,「茶館」自然就是喫茶的地方。為了營造情境,孫豔贇播放了一段「朱自清那個年代」揚州茶館吆喝聲,雖然揚州的方言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卻讓整個課堂一下子有了 揚州的味道。學生就像在茶館裡,邊讀課文邊想像著茶館裡的茶點,「都要流口水了,」一名坐在前排的學生笑著說。其中一項特色茶點「燙干絲」,孫豔贇先是提醒學生注意這段文字的「動作」,接著播放影片,讓學生跟著影片一邊唸課文,一邊「動手做」,熟悉燙干絲的每個步驟:「先將一大塊方的白豆腐乾飛快的『切』 成薄片,再『切』為細絲,『放』在小碗裡,用開水一『澆』,干絲便熟了;『逼』去了水,『摶』成圓錐似的,再『倒』上麻醬油,『擱』一撮蝦米和乾筍絲在尖兒,就成。」
課程雖然緊湊,但是浸淫在揚州茶館的情境裡,每名學生在下課後都忘不了「燙干絲」這項茶點。
震撼3:老師寒暑假都在備課
「情境營造得很成功!彷彿身歷其境。」參訪的老師無不讚嘆孫豔贇的功夫,彷彿把古早的傳統茶館搬到了現代上海,「而且課程緊湊,完全沒有耽誤時間。」聽到台灣老師的讚美,孫豔贇像是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她開心的詳述自己如何備課、觀課等。這下子,卻讓台灣老師們的心沉了下來。
上海的教師備課相當扎 實,語文課也不例外。「我們寒暑假都在備課,」孫老師說。為了備課,上海的教師週一到週五都足不出戶,連台灣老師喜歡出國放鬆的寒暑假,也絲毫不得閒。 「學校規定十年以上的老師可以交簡略版的教案,十年以下則要交詳細版,」所謂的詳細版,是連老師上課要講哪些話,都必須一句句寫下來,而且上課兩週前還要 再交一次「二次備課」。
聽到上海教師每堂課都要備課,參訪的二十名教師突然都低下頭。會後,隨行參訪的國教院院長柯華葳,做了簡單舉手調查,這群已經非常積極的參訪教師,超過一半以上一學期最多備課五堂,而上海教師一學期要備四十多篇課文。台南市文昌國小老師李佳茵心虛的說,就算備課,也 多是上課前一兩天的事,而且也不像上海有深刻的文本分析。有的老師寫教案甚至只是為了參加比賽,柯華葳忍不住直問:「老師,你們寫教案都在寫什麼?」
桃園縣自強國中國文老師陳慧賢自覺慚愧,坦承自己不夠用功,做不到每堂課都預先備課,造成她上課容易和學生聊開,話題扯遠,一下子打鐘下課,才發現沒教完預計的進度。她停了一下說:「如果有扎實的備課,應該可以減少上課的廢話。」
其實上海的備課還不只老師的自我思考、文本解讀,更透過每週一次的校本研修,每兩週一次的區級研修,以及每月一次的市級研修,邀請老師討論教材、教學目標,或是共享教學方法。中級以下教師每五年需達三百六十個小時的研習時數,即使是校長也不能少於兩百四十個小時。研習方式除了台灣較熟悉的「集體研討」,也有 「分科帶教」讓優秀教師擔任新進教師的師傅,以及新進教師每週有五個半天必須「外校見習」。
除了各式研習,上海也嚴格實施入班觀課,予以評課、反饋。「有時候學校裡的骨幹教師也會推開門,就走進來了,」年資只有兩年的老師劉晶私底下說,她吐了個舌頭、有些無奈,「一進來,聽個十分鐘,這個老師有沒有備課?認真不認真?心裡就有底了。雖然他們不明講,但是這都關係著我的職涯發展。」
上海的老師對研習或是觀課都「沒有不配合,只有適應」。儘管緊張、不習慣,也得忍耐,因為從備課、觀課,到最後的評課,甚至是每名老師每上完一堂課就要交的「反思」,樣樣都關係著未來發展。能不能從教師分級制的初級教師一路晉升到高級教師,甚至是特級教師,這些評鑑制度,關係著位階、聲望,以及最現實的薪資。嚴謹的備課,以及背後整個掌握教學情形的 組織,也讓人見識到中國大陸那隻「無形的手」,嚴密操控著每一個環節。
其實台灣的教師研習,也有規劃對應的組織單位,像是校內的領域召集人 和共同備課時間,或是縣市政府的國教輔導團、教師研習中心,以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除了沒有政府和上級的嚴格監控外,和上海一樣,該有的都不缺。「兩岸的差別,只是台灣有沒有貫徹執行?」南投縣隆華國小教導主任黃艷芬私下表示。國教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主任李俊仁也贊同這樣的說法,他認為,上海做的台灣 也在做,甚至更早開始,唯一就是執行力道不同,「因為我們是個自由的國家。」
反思:台灣比上海,輸在執行贏在創新
上 海早台灣一步,將閱讀融入課程。他們脫離「字字」計較的文學性,開始教「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語文的「應用」。為了貫徹這樣的理念和教學,上海透過市級、區級再到校級的研習,讓老師知道怎麼教接下來的篇章?班級經營有哪些方法?鉅細靡遺而且非常務實,不但沒有絲毫的誤差,也不容許任何「創新」,否則就會透 過觀課和評課,向教師開鍘,無法在嚴謹的教師分級制裡流動,影響職涯發展。所以每一位老師都認真備課、參與研習、公開觀課、評課。
教師的競爭激烈,孩子的競爭也不輸給老師。上海沒有少子化的問題,反而有「爆班」的危機。每班四十人算是標準,一校一千人算是中型學校,而且學生人數還在增加。
為 了脫穎而出,上海的學生上課非常認真、守規矩。包括在小一入學就要學好規矩「腳併攏、腰挺直、頭抬高、手放桌上」,唸課文也要「用手指著字」,完成老師在 課堂上交代的任務,只需輕輕拍手,就要馬上抬頭挺胸、手放桌上,等候老師發號施令。有如軍事化的訓練,讓學生無論在哪間學校、哪個老師的課堂,都如出一轍。井然有序的課堂,似乎也變得過度「標準化」。
台中市文武國小教導主任趙翠玉看了上海課堂,佩服之餘卻忍不住懷念台灣,「我們的老師比較創新,教學方法百百款;孩子雖然頑皮,但是活潑。」
儘管佩服,儘管震撼,但沒有人想要把上海那套威權體系下的運作制度,以及高壓力的競爭氛圍,原封不動的複製到台灣。令人心急的是,上海學生的質與量,樣樣不輸給台灣的孩子,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全球競爭的現實下,我們的教育現場,實在也需要一些刺激、改變,吸納國際視野,截長補短,發展出適合台灣的教學模式,找回師生的學習效率與熱情。
走過上海,當飛機穿越海峽,一個半小時後,機長廣播即將降落桃園機場。「老師可以從自己的課堂開始改變,」柯華葳對第一線教師寄予厚望,期待這趟上海行除了開眼界,也能替台灣的教育注入活水。
大陸教師分級制度
大陸的教師分級制行之有年,他們將教師分為3級:初級、中級、高級;另闢學術榮譽稱謂: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
初級教師
大學畢業,執教1年
中級教師
1 擔任初級教師2至4年
2 通過專業科目筆試
3 論文
高級教師
1 擔任中級教師5年
2 通過專業科目筆試
3 論文
4 面試
特級教師
1 具專業認可,有影響力
2 目前上海市1到9年級的教師約有10萬名,其中在職的特級教師只有2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