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到我的最愛 設定為首頁
 
 │ 倍思特文訊
 │ 親子資料
 │ 師生之間
 │ 狀元們的滿分祕密
 │ 逆境勇士
 │ 鮮師趣談
 │ 人生智語
回首頁
bk
bk
bk
bk
bk
bk16種引領孩子走好行為的對話技巧    
 
bk
bk
bk

16種引領孩子走向好行為的對話技巧

 

這樣說,教出好品格

作者:摘要整理/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大人擺出權威、一味的謾罵,只會讓親子關係更加緊繃。引導式對話教你運用技巧,提供了溝通的另一種可能。

每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周遭的大人經常不加思索地訓斥說:「不可以那樣!」然而那些刺耳的話,孩子卻一點也聽不進去。「引導式對話」運用有目標的談話技巧,提供了溝通的另一種可能。

大石良子是將「引導式對話」運用在日本教育現場的第一人。她在《改變孩子一生的對話力》一書中指出,和孩子對話最重要的是,先接納孩子的想法,引領孩子思考「什麼是事情應有的面貌?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根據這些目標,讓孩子自己思考、選擇和決定「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或行動」。

 以下內容摘自《改變孩子一生的對話力》,教你運用十六種對話技巧,引領孩子改變自己,走向好行為。

用談的,找出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Step 1. 傾聽(仔細聆聽,了解孩子的想法)
(例)現在心情如何?

Step 2.
認同(和孩子站在同一邊,接受他的存在、想法、言行舉止)
看到孩子的成長或正向的變化、結果,加以認同、讚賞。
(例)這次比以前都努力呢。

Step 3.
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受,讓孩子知道)
(例)有時候就是會遇到那種事。

Step 4.
複述〈重複孩子說的話〉
(例)「做……好累喔。」「一定很累吧。」

Step 5.
區隔〈為了釐清事實,用兩種觀點做為區隔〉
(例)那是事實?還是你個人的想法?

Step 6.
提問〈提出問題,讓孩子去思考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是有可能的〉
從不同觀點提問,用言語將孩子的想法加以具體化,激發自主行為。
(例)在什麼情況下,你或許做得到?

Step 7.
提供選項〈不要用二選一,最好提供三個以上的選項〉
讓孩子從多重選項中自己做出選擇,培養自主性。
(例)現在有這三種選項,你可以從中選出自己想做的事。

Step 8.
沉默〈當孩子沉默時,不要催促,靜待孩子再次開口〉
沉默可用來整理思緒、增進理解。當孩子不說話的時候,應該耐心等待,給孩子充分的時間。
(例)「沒有關係,你慢慢想,我等你。」

Step 9.
鼓勵〈用言語表達支持〉
(例)我覺得這樣不錯,繼續加油。

Step 10.
重新建構〈提供新觀點,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提供機會,讓孩子跳脫既有的思考框架,明白他人有時會和自己的看法不同,試著理解對方的想法,走出自我中心。
(例)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場,會怎麼想呢?

Step 11.
累積小成功〈激發興趣,開發能力〉
先肯定孩子的資質,提高動機,激勵孩子採取行動,累積小的成果。認同孩子一連串的行為,進一步設定新的小目標。
(例)今天寫作業只花了平常一半的時間呢。

Step 12.
定位〈相較於目的地,首先確認目前的所在位置〉
(例)已經做到這裡了,再差一點點,你的目標就快達到了呢。

Step 13.
視覺化〈將目標及其過程加以視覺化、具體化〉
目標視覺化,讓行動力更加明確。
(例)你想像自己十年後可能成為怎樣的人呢?

Step 14.
行動計畫〈朝向目標,擬定行動計畫〉
(例)一開始應該先做什麼呢?

Step 15.
播種〈為了半年後、五年後、十年後的將來做準備〉
(例)「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從現在慢慢耕耘,到時就能看出成果。

Step 16.
提議〈提供新觀點,讓孩子自己選擇〉
「我可以提供一個建議嗎?」先獲得孩子的同意再提供意見,就不至於太過強勢,孩子會比較願意接受。

 

孩子有問題,親師怎麼談?

孩子愛回嘴、吵架,老師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在學校動不動就和同學吵了起來,經常跟老師回嘴。當他和同學發生爭吵時,老師如果從遠處大聲訓斥他,通常不會有效果。這時可以走近他,先聽聽他的說法。「那你想要怎麼做」、「原來只是你的方法跟大家不一樣」,藉由聆聽和認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運用一對一的對話,敞開孩子的心胸,讓他知道「老師很想一直站在你這邊」,明白「回嘴給人的感覺很不好」,並且感同深受的說,「就是啊。有時候可能還是會忍不住。」最後提議「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做得到,我們來勾勾手。」有了大人的認同、信任,孩子的行為就會漸漸出現轉變。


孩子動不動就對人還以暴力,老師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因為自我偏見,無法跟朋友好好相處。例如:跟人稍微擦撞一下,就認定是對方故意的,立即還以暴力。這時可藉由複述、認同等技巧,先聽孩子的意見,問他「怎麼了?」設法拉近距離。

接著詢問其他孩子對同件事的看法,重新建構事實,例如:「你們有沒有被別人撞到,或踩到腳?」如果其他孩子答「有啊」,老師再問「那你們為什麼沒有生氣?」藉此點出「玩的時候被踩到也沒辦法,就是因為這樣才好玩。」

再用區隔問題的方式,「真的有人會故意踩別人?還是你自己這樣覺得呢?」讓孩子發現其實這一切都是自己的誤解,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

孩子愛鬧脾氣,老師可以怎麼談?
愛鬧彆扭的孩子其實「很想跟大家一樣」。先讓孩子意識到「和大家一起做事時很開心」,再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情況將大有改善。

就算偶爾又生起悶氣,老師只要問「這樣鬧彆扭,會有什麼好事發生」、「你想發脾氣?還是想和大家一起做事?現在該怎麼做才好?」孩子的態度馬上就會軟化。

孩子缺乏自信,挫折忍耐度低,家長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嘗試新事物時,只要稍不順利,就備感挫折,哭個不停。這時可先藉由陪伴,增加安全感,然後教孩子用深呼吸法穩定自己的情緒。
找出孩子的強項,將肯定和稱讚當作養分,幫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自信。

最後,提供另種觀點,重新建構事實,引導孩子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例如,「做不好並不丟臉。只要去嘗試,就有可能會成功。如果不去試試看,就永遠都做不到。」

孩子不愛上學,家長可以怎麼談?
這些孩子大多生性膽小,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感到恐懼,經常以身體不舒服為由請假。如果孩子說出「好累」或「好可怕」,請先接受他的感覺,跟著重複「真的很累呢」或是「真的好可怕」,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話被聽到、被接受。

當孩子不想去上學時,父母的做法應該剛柔並濟,一方面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隨便讓他請假,一方面用陪伴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關愛,告訴孩子每個人對未知的事物都會感到恐懼。一旦選擇不逃避,就能克服恐懼,嘗到其中的樂趣。

在生活中,多陪孩子面對不擅長或討厭的事,藉著傳授一些小技巧,減少孩子的恐懼。

孩子有學習障礙,家長可以怎麼談?
學習不見成效時,孩子們很容易會覺得「自己很笨」。這時候要從相反的角度消除他們害怕某些科目的心態、給予自信。家長可以先用感同身受的方式,安撫孩子的情緒:「對啊,真的很不甘心呢,你都已經這麼認真了。」

接著,大石建議家長應該先從確認作業本開始,和孩子一起從作業本找出經常發生的錯誤,讓孩子明白:「練習時寫錯的字,考試時當然也會寫錯。只要仔細小心,一定做得到。」

一旦克服了一項學習障礙,孩子對於其他科目的學習興趣也會跟著提高,進而漸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bk
bk
 
 
回上一頁 bk
 
bk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倍思特美語資優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專業兒童美語教材研發  美語師資訓練  美語聯盟服務  
地址 :台北市南港區玉成街179號7F  電話:(02)2785-7533  傳真:(02)2654-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