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廳中與兩個聚餐的小家庭斜面對座,他們四個大人帶著五個孩子圍著一張長桌,看起來一團熱鬧!稍坐之後,其中一位媽媽拿起他先生已經勾寫了某些項目的點單,轉頭望了望比肩而坐的伴侶,然後往他的頭上給了一記出人意料的巴掌,口隨手到大聲說著:「笨蛋!點這什麼菜。」
所有的孩子眼見那戲劇性的肢體動作與話語,都被逗笑了,壯膽群起大聲嘲弄著被稱為「笨蛋」的長輩。那母親因而更得意地環顧著五個孩子,神情誇張地繼續調侃丈夫來逗弄孩子的開心。
在團體中以取笑人來引起注意,是小孩常犯的言談毛病。以前,當我看到這種孩子,心中總奇怪這些稚齡幼童到底去哪裡學會如此不厚道的說話方式。等親眼看完這一幕,許多納悶自然有了解答。
在成長過程中,孩童模仿父母的言行來面對自己的世界。如果一個孩子聽到母親說這樣的話能引起哄笑,他很可能無法思辨這當中所允許的程度與界線,只看到這種說話方式引來足夠效果,十分有趣。
孩子在外學了不好的話語,回到家裡如果父母用心指正,還可以為正確的語言習慣把關;相反的,如果家庭的說話方式出了問題,孩子要直接面對的是外人對他的教養評價與接納程度。
父母如果想建立開心、輕鬆的話題,可以關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而不是以取笑他人或侮辱性的言行來博取孩子無知的開心。我們都知道刻薄嘲弄的言語習慣很難受到真心的歡迎。如果我們常常只為了小小的歡鬧效果,示範不尊重他人的言行或玩笑,
也許帶來的影響日後會使自己懊惱不已。
小女兒跟我到台中一家托兒所去做師訓,有三位四、五歲的小朋友也在所裡。我請女兒帶他們另闢一桌、剪紙幫忙餐盤的裝飾,讓老師們動手進行餐食的製作研習。
三個小朋友中有一位是日本人,不多久,他的母親也加入我們製作食物的行列。
小小孩的注意力總是有限,剪紙剪膩了,就從桌上一哄而散,想要探尋更有趣的事物,只留下十八歲的女兒繼續製作稍後要用的紙飾。
這位日本小男孩走到母親身邊,像每一個好奇的孩子一樣,他探問我們在做些什麼,央求著要加入大人手中的工作。
我聽到這位日本媽媽問孩子說:「你不剪紙了嗎?」孩子答道:「不剪了。」媽媽繼續著自己手上的工作,輕鬆溫和地說:「老師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剪著呢!不是很寂寞嗎?如果你能去幫她多好!」。
看著這一幕、聽完小小的親子對談,我不禁假設,如果小男孩的媽媽說的是:「你應該回去自己的桌子」或「你不可以來這裡,這裡是大人的地方」,恐怕要使孩子安定下來得再費上一番唇舌。
這個回答真是值得我們學習,沒有大道理或深奧的用字。短短的問題也是四歲孩子思考能力所及的範圍。這個提醒或許已經幫助他了解,體貼別人的感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孩子的心最柔軟,所以他們容易哭也容易笑。這片純潔美好的心田隨時會被污染與傷害,需要大人的細心保護。
隨口責罵並不是幼兒語言教養中唯一的問題。除了避免負面的用語、注意言談之際的語調口氣之外,父母更應該在對談中傳遞足夠的人際善意。幫助小小孩透過實際的行為來了解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