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到我的最愛 設定為首頁
回首頁
bk
bk
bk
bk
bk
bkPHONICS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bk
bk
bk

PHONICS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張顯達

 

phonics在英語啟蒙階段的角色

 

環顧國內的啟蒙英語教材,phonics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一角。這樣的安排大概是希望透過 phonics,發揮孩童階段學習語言的優勢,學得標準的發音。不過phonics在這一個學習階段中,到底是擔任怎樣的角色呢?

 

很多人把phonics視為一種便捷的音標,讓學生看字讀音,如看到A就念/æ/,看到Q就念 /k/,因此不必再學習音標。從記憶負擔來說,學phonics應該是比較簡便,因為26個字母本來就是要學的。從phonics學會26個字母的拼讀法之後,看到單字就能夠念出來,不用查字典、背音標,輕鬆的學習英文。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我們要知道,英文的拼寫不是非常的規律。英文的26個字母要對應到42個音素 (phoneme),因此很多字母是一字多音的。像 /k/ 這個音,就跟三個字母對應:K (key)C(cat) CH(Chris)。也有些字母是對應到兩個音(X à /ks/),或是兩個字母對應到一個音(F/PH ->/ f/)。換句話說,學英文的孩童是不能光依賴phonics來拼寫或是唸字,他們只能透過phonics去降低在字詞方面的讀寫困難。例如 play 這個字是可以根據拼讀的原則,分析出對應的念法為 /p+l+e/。但是 -ea-就不能這樣。 mean Deaf 這兩個字都有 -ea-這個字母組合,但卻會分別唸成 /i/ /E/ ,同樣的 -ave have跟在save的念法也是不同。

 

phonics字與音之間的對應分析訓練

 

從以上討論的這些限制,我們可以了解 phonics是一種字與音之間的對應分析訓練,讓孩童可以把單字拆解成便利記憶的小單位,如把 DEAF 分解為D + EAF,當遇到新單字 LEAF ,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處理:L+EAF。但是在發音方面,還是需要逐字記憶,處理例外的單字:LEAF的 –EA是念 /i/DEAF的 –EA /E/ 。因此phonics本身不是一個音標系統,不能類比於兒童中文讀本裡的注音符號。學中文的孩童學會了注音符號就可以把字正確的念出來,但Phonics是沒有這樣的功能phonics的應用,有點像我們在教孩童認、寫中文字時,會提醒他們要注意字的部首。中文的形聲偏旁是有表示字的讀音功能,但是我們也很清楚「有邊讀邊」的限制,「清請情晴」可以讀邊,但是「很限銀跟」就不行,因為所有策略都有它的限制。

 

phonics的實際效用

 

在英語系國家,讓學童學習phonics也是以掌握詞彙發音與拼寫的對應關係為目的。從學習的歷程來說,phonics是以學童已掌握的口語詞彙為出發點,經由不同層次的練習,建立對英文拼寫的分析策略。經過phonics訓練,學童在面對新單字時,可以把目標字割切為更小的單位,便利記憶。如 butterfly可以先分為 butter-fly 兩部分。如果有需要的話,再把butter 切為 but-ter。。雖然文獻中一再強調 phonics的訓練不等同音素覺識訓練(phonemic awareness),但是這樣的訓練過程確實能在強化拼寫分析外,同時增強孩童在音韻系統的處理能力。舉例說,在使用 cake這個字練習 -ake 的字音對應時,cake 這個字就產生兩層的音韻記憶線索:整個音的 /kek/ 跟分析成兩部分的 /k+ek/ 。 記憶線索的增加就能夠帶來更多的記憶策略,詞彙之間的記憶網絡也就變得茂密,從而促進聯想的激發,加快閱讀過程中的單字識別。

 

如果我們上網用搜尋工具找「認字讀音」這個詞的資料,四個字「認字讀音」連在一起輸入,會搜尋到119筆資料的台灣網站資料。如果改為「認字」加「讀音」,會得到8160筆。有關連的訊息就會增加了幾十倍。廣泛的聯想性記憶在閱讀歷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需要大量的背景資訊來解讀出字句的確實意義,單一來源的資訊往往是不足夠的。就以上面的「認字讀音」為例,如果沒有分析成更小的「認字」跟「讀音」,我們就會漏掉以「認字拼音」、「看字讀音」為連結的重要資訊。

 

此外閱讀研究的文獻也一再發現,學童的音素覺識能力能預測他們一、二年之後的詞彙數量,原因大致也是跟詞彙記憶網絡有關。舉例說,當我們的記憶網絡中已經有 cap- -tion 這兩個拼字單位的時候,一個新詞 caption (字幕) 就可以分切為容易記憶的cap + tion。就像我們把一組密碼12252005分析為12/25/2005,用「2005年的耶誕節」作為聯想線索,這樣就不容易忘記。反過來說,如果每一個字都是整個字串不分切的記憶,不單只是發音不容易學好,要牢記要不容易。

 

phonics 教學規劃的基本原則

 

對許多人來說,英語是不常接觸、也不大使用的語言。因此很多家長都需要特別安排,才能讓孩童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如何讓孩童有效的學習就變得十分重要,也是能否學好英文的決定因素。事實上,近年英語教學的一個新趨勢就是在課程中加入學習策略訓練,使學生能掌握有限的學習機會。提倡者常用的一個比喻是:給他一條魚,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希望能讓孩童在平常的學習之外,透過 phonics 的練習,建立認字的策略,並進一步能喜愛閱讀。

注意孩童的口語能力

 

在規劃phonics教學時,我們要特別注意孩童的口語能力。英語為母語的孩童在開始學習英文拼寫的時候,已有上千個口語表達詞彙,而且他們音韻系統也大致成熟,能夠準確的複誦新詞。因此在phonics訓練過程中,他們的唯一目標就是了解書寫系統與口語系統的對應關係,就如同我們的小孩是都已經學會中文的口語詞彙才開始學習注音符號跟寫字。

 

對於英語為外語的孩童來說,學習英文的條件自然是不一樣的。當安排phonics進入英語為外語的教學情境時,口語詞彙量是否充足是必須注意的。孩童掌握到一百個以上的口語詞彙之後再作phonics是較為合適,因為從口語出發去認識發音與拼寫之間的對應是 phonics的基本精神。如果孩童的英語詞彙量未達上述要求,他們的英語音韻系統大概也沒有成熟到有能力把一個字分成音節,再分成音段,然後再和字母對應。缺少了音韻系統為後盾,phonics的學習成效是相當有限的。因此phonics的進度不應該是按字母編排,由AZ。我們應該是以口語為出發點,並參考母語語音發展歷程的順序,將孩童最早掌握的音放在最前面(也就是雙唇塞音 /b/ /p/)。讓初學英語的孩童,從他們最先學會的音開始練習,認識這些音跟剛學不久的字母的對應關係。此外我們也把發音部位、方式相同的音編排在一起(例如,滑音/l//r/,擦音/s//z/),短母音的部分特別結合中文母語中亦具有的鼻音尾音ㄣ、ㄤ成為(-an, -in, -en, -un),再加入一個學過的子音 “t” 成為 “-ot”,挑選常見單字並以幼兒好聽辨的順序編排,使得前後的單元有更合理的連結,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建立自己的英文拼寫策略。

 

結語

 

phonics 不是為了詞彙學習,聽力理解,或是發音訓練,而是要透過不同層次的活動,按照幼兒的認知與語言能力,以遊戲,如走迷宮、配對等,提高孩童的語言敏感度與分析策略,讓他們知道如何將一長串的字母分切,再與口語發音產生對應,從中發展自己的學習策略,記憶單字的拼寫,採取主動的學習。不同的學習條件需要搭配不同的學習方法,對於英語接觸量有限的孩童來說,phonics就像是加在雞湯中的鹽巴 ─ 它的分量不多,但是加了之後大家就會感覺到它帶來的差別。

 

原文:http://eng-learn.ncu.edu.tw/ShowArticle.asp?CO_no=795&CC_No=3

 

bk
bk
 
 
回上一頁 bk
 
bk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倍思特美語資優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專業兒童美語教材研發  美語師資訓練  美語聯盟服務  
地址 :台北市南港區玉成街179號7F  電話:(02)2785-7533  傳真:(02)2654-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