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玩冠軍的憂鬱
【葉啟斌】 中國時報 2010/05/16
從電腦遊戲中找到自信與成就感的小胖,開始對於電玩以外的事物冷感,還會因虛擬世界中的不順心生悶氣,情緒極度起伏… 小胖是個風靡校園的電動遊戲大賽冠軍,卻一度住進精神病房。經過診斷,我很慎重地告訴小胖的爸媽:你們的兒子得了憂鬱症。 小胖的爸媽雖不敢置信,卻又不得不承認,原本性情開朗、身材圓呼呼的兒子,前後只不過幾個月的時間,非但跟消了氣的氣球般瘦了一圈,整個人還彷彿失了魂似地,陷入無力感。 小胖從小就是個火爆浪子,不論什麼新奇的玩具,他都只有三分鐘熱度。為了安撫兒子,父親買了台最新型的電動玩具給他,媽媽雖覺得不妥,但看到兒子從毛躁不安,到完全投入電玩世界,下意識也樂得輕鬆。 原本性情開朗如今易怒消瘦 因為從電玩中找到前所未有的自信與成就感,小胖開始天真地幻想,只要電動打得好,將來就可以成為電玩遊戲程式設計師,輕鬆賺進大把銀子養活自己。父母拗不過小胖,只得放任他將課業等所有該盡的本分,全都棄之腦後。 好景不常,小胖開始對於電玩以外的事物完全冷感,徹頭徹尾成了「宅男」,還會因為虛擬世界中的一些不順心,例如無法拿到寶物、晉級過關,一個人在房間生悶氣。 終於,小胖的狀況「蔓延」到現實生活中,情緒極度起伏,動不動就因細故遷怒同學,甚至發生肢體衝突,搞到最後他非但常藉故不去上學,甚至連電動也不玩了,讓師長及爸媽都傷透了腦筋。 控制力出問題最需父母陪伴 束手無策之下,小胖爸媽帶他來看精神科,但他們還是很疑惑:該不該讓兒子繼續玩電玩? 對於該不該讓小孩玩電玩,很多父母都有不同的意見。然而以小胖的情況為例,當父母發現兒子因為過度沈迷,完全無法掌握時間,甚至荒廢其他該做的事時,就應體認孩子有控制力的問題,此時應及時介入,以避免情況失控。 面對類似個案,我最常和父母強調的就是:「要延續孩子的好奇心與興趣,原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醫學臨床研究證實,過早讓幼兒尤其是學齡前的幼童,大量接觸包括電玩、電腦在內的聲光色刺激,會在孩子的腦內產生大量興奮感;影響所及,相較於其他孩子,他們會覺得坐在教室內聽課,是件既枯燥又沒意思的事,進而經常衍生拒學的情況。 心理治療配合藥物情緒穩定 結論是,為人父母者陪伴孩子成長,一路呵護孩子的求知及向外探索的欲望,是需要智慧與技巧的。小胖的父母還是不解:「為什麼別人的小孩打電動不會有這個問題,但小胖就有。」 我解釋,每個孩子生來體質就不盡相同,愈是天性衝動、不耐煩的小孩,愈易選擇高刺激的遊戲來滿足自己,後遺症也特別明顯。 為了找回快樂的小胖,我要求父親陪著他,重新去經歷一切曾讓他感到有趣的人事物,同步配合藥物與心理治療,小胖的情緒漸漸穩定了,麻木的心也重新找到了活力。 現在小胖已不再問我:「這周我可以玩多久電玩?」因為他已經掌握自己才是生活主人的要領,不再被電玩牽著走。 (作者現任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