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到我的最愛 設定為首頁
 
 │ 倍思特文訊
 │ 親子資料
 │ 師生之間
 │ 狀元們的滿分祕密
 │ 逆境勇士
 │ 鮮師趣談
 │ 人生智語
回首頁
bk
bk
bk
bk
bk
bk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bk
bk
bk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書摘】

是做功課還是抄功課?

如果一項功課的分量已經造成過大的負擔,還能不能達成效果?
從樂旂的某些功課分量看來,
不只達不到學習的目的,還像在鼓勵他們「欺騙」︱
而那原是可以避免的。

我一直都對台灣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感到非常的好奇,當然這些問題是因為觀察自己的孩子而產生的憂慮。
有個晚上我走進書房,看到樂旂手上攤著英文參考書,另一邊是一疊從參考書裡切割下來的答案紙,她正把那些答案抄在書上,抄完後拿起紅筆在每個大題上各打上幾個大勾勾,表示功課做了,而且自己也批改了,我站在一旁驚訝地看著她,題目一頁頁地翻,至少抄了百題的答案。她把這一切做完,然後鬆懈地合上書嘆了一口氣。
「樂旂!妳在做什麼?」
我詢問的聲音想必帶著焦慮與氣憤,她無奈地對我解釋:「媽!沒有辦法,大家都這樣,作業多得根本做不完,更何況這些反覆的題目已經快把我的文法全攪亂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學英文?」
我建議她:「去跟老師談談,或老師能諒解這些功課對妳的幫助不大,准妳不寫參考書。」
但她回答我說:「我不敢,老師已經准我不用上英文課了,再不做作業說不過去。」
我不得不丟下一句話來結束我們的談話,因為她得去忙別的功課︱「樂旂,想想看,妳這樣也可以算是做功課嗎?」
事實上我的問題對樂旂的意義並不大,我只不過在講一句我懂、她也懂,但我們都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樂旂的學習態度一直很誠懇,絕不是虛應故事的孩子,但如今仍然在時間不敷使用的情況下做著違背信念的事。
她曾經跟我談起台灣孩子學英文的方法事倍功半,她用來比對的經驗是在曼谷國際學校上了兩年的法文課。她說:「我們在法文課裡讀很多、講很多,但是老師給我們的功課不多。老師說功課給得少的理由是要我們好好的想;好好思考下做出來的功課才會有好的品質。媽!妳知道嗎?從六年級開始,老師就一直在叮嚀我們功課的『量』不等於『質』,所以他們不會高興你交那種從網上剪剪貼貼湊成一大篇的報告,老師們總是要我們學習『濃縮』報告的內容。」我也從樂旂身上看到這樣的訓練足足在中學(六、七、八年級)持續了三年。
孩子們再回到台灣,學習的效率變成了我們最大的挑戰,一大堆的功課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完成,不再是重點。他們做功課好像完全不花心思,等做完功課再另外用一段時間來「讀」功課中的內容,這種不可思議的浪費卻從未被討論。
書旂也說,她們班上有很多小朋友,下課就得補習,所以在學校就匆匆把功課趕完。她們所謂的寫功課也就是把參考書上的答案抄到課本上等候檢查,真難以想像利用下課那些片段時間寫功課的情況與效果。
我很想知道,學校之所以設計家課,不就是希望透過做功課達成學習的目的嗎?如果一項功課的分量已經造成過大的負擔,還能不能達成效果?從樂旂的某些功課分量看來,不只達不到學習的目的,還像在鼓勵他們「欺騙」︱而那原是可以避免的。
我可以了解,老師因為擔心孩子不能人人自動自發,而有了這種派功課的想法。但是一個孩子是被引導、被信任才能養成健全自重的學習習慣,像這樣的方法只能算是消極的防範,而不是積極的教導。

 

 

 

【專家推薦】

 

洪蘭

 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

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看完心中非常感動,真是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像這位媽媽這樣開明、善解人意,天下老師都能像書中老師那樣鼓勵孩子上進,天下孩子都能像作者的兩個女兒一樣聰慧努力,自動自發。細想起來這三者是互為因果的。父母先要有正確的觀念,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種,卻不是惟一的一種;成績單只是一張紙,重要的是孩子學進去了多少。父母的觀念會影響老師的態度,老師又會影響孩子的動機,若都是正向的,自然就會得出書中主人翁的成果了。…… 這本書文字流暢,淺顯易讀,但道理很深。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台灣的父母老師ㄧ個反省的機會。學習可以是快樂、有實質的,但是我們第一,必須改變分數是惟一標準的觀念;第二,必須放手給孩子一個發展的空間。一個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的,一個會自重自愛的孩子才會主動去學習,在社會上才會成功。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

鄭惟和

 20069月中,我在網站上蹓躂,想看看有關教養的文章,逛了沒多久就驚喜地發現,上善人文基金會一篇蔡穎卿女士寫的〈在國外教養子女 感謝有《論語》〉真是深獲我心,於是馬上寫e-mail到基金會,請他們幫我轉給女士。過了兩三天,沒回應,不放棄,再寄一次,這下很快收到回信了。熱心的小姐在e-mail中說:「我剛打電話去……,對方說蔡女士目前人不在國內,恐怕只能以email聯絡,我這次寄到她的另一個信箱,希望會有回音。」就在當天,我收到刻在新加坡的蔡穎卿的信。

她說:「做為台灣父母的一份子,與經歷十多年來在各國漂蕩教育孩子的特殊經驗,我很願意能與其他父母共勉。所以您可以告訴我什麼樣的主題對大家有幫助,如果我的經驗可與大家分享,我會盡力。」於是,她把十年來寫的教養札記(有些在報紙上發表過)陸續寄來。我一篇篇拜讀,愈讀愈汗顏。同樣是當媽媽,她怎麼好像受過完整「勤前教育」似的,那麼清楚、那麼篤定。後來見面聊起,才知那些想法、動力與行為,來她自己母親的身教。

三、四個月來,我和同事用虔敬的心編這本書;蔡穎卿十七歲的小女兒書旂則展現她美術上的天份,貢獻二十餘幅插畫,讓書的面貌更加豐富多采。這些雖則都美好可喜,但這本書更珍貴東西並不那麼明顯可見,希望每一位父母或老師,都能從這兩百多頁的篇章裡咀嚼出來,哺餵給下一代。

(本文作者為親子生活系列主編)

 

bk
bk
 
 
回上一頁 bk
 
bk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倍思特美語資優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專業兒童美語教材研發  美語師資訓練  美語聯盟服務  
地址 :台北市南港區玉成街179號7F  電話:(02)2785-7533  傳真:(02)2654-6640